专访殷剑峰:再谈政府信用、资产负债表衰退与“灰犀牛”

殷剑峰 2023年10月24日 2023-10-24

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殷剑峰在业内以研究“日本病”著称,今年7月,他分享了对长期停滞的“日本病”的研究,并反驳了辜朝明的资产负债表理论。(详见《殷剑峰反驳辜朝明:资产负债表衰退仅是表象》) 今年10月,殷剑峰的新书《成事在人:人口、金融与资本通论》面世。书中,他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重新审视,并给出自己的思考答案。同时他对三大“灰犀牛”的应对、“日本病”,资产负债表衰退等话题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殷剑峰认为,无论人口正增长还是负增长,经济发展的逻辑都是币值稳定的货币推动信用扩展,信用扩张推动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决定了经济发展。 新书的“成事在人”也是殷剑峰接受采访时多次提及的词语,他认为,无数次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取决于人们的选择和行为。面对近年来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经济形势,有悲观的宿命论,也有盲目乐观的情绪,“盲目乐观不可取,消极悲观也没必要。我们需要的是达观——通透、豁达,一切都是成事在人。”殷剑峰在书中写道。 有意思的是,据殷剑峰介绍,本书英文名为“Dancing in Roses”(在玫瑰花中跳舞),源于《伊索寓言》中的一则故事。有个爱吹牛的人说,自己跳远很厉害,尤其是在罗德岛(Rhode,古希腊语寓意玫瑰)上跳得最远。别人告诉他,这里就是罗德岛,要跳就在这里跳吧。他表示,书名的寓意是不要吹牛,不要回避困难,更不要瞎折腾,我们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去做实事。 就书中的部分观点,以及当下的热点话题,殷剑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专访时给予一一回应。 决定金融逻辑链条的关键在于政府信用

如何化解地方政府债务?

张明 2023年10月12日 2023-10-12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政府债务规模的增长与经济增速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政府债务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并推动了经济增长。而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债务风险就会相对收敛。这也就是我们过去多年谈论的“债务增长型驱动模式。” 然而,疫情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尚未达到潜在增速。尤其在房地产市场下行和土地出让金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地方债务风险再度受到高度关注。 目前,中国地方债务的规模按不同的口径估计在GDP的70%-90%,IMF估算约为110万亿。在地方债务规模上升,财力下降的过程中,地方债务付息压力凸显。把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考虑进来,地方债务利息占广义财政收入比重接近20%。因此,相当多的地方政府的财力已经很难独立支撑地方债务的还本付息。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指出,目前中国显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主要风险集中在地方政府隐形债务。所谓隐形债务,通常是指那些没有被明确列入地方政府财务报表的债务(一般以融资平台的债务为主),但实际上,对地方政府财政构成潜在的债务压力和风险的负债项。 2023年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因此,化解地方债务势在必行。 当前,地方政府债务有什么特征?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时期,又该如何化解当前不断增长的债务。债务压力对于地方政府三保(保民生、保工资、保运转)运行又会带来哪些影响? 就上述问题,澎湃新闻记者樊盛涛近期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张明研究员的研究长期聚焦于中国经济转型及其地方政府债务,除理论研究外,他还长期在一线基层调研,因此,他对当前债务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