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监管资讯 2022年第25期

2022年06月21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人民银行、水利部召开金融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推进会 6月13日,人民银行、水利部联合召开金融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进一步做好水利建设金融服务,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会议强调,要抓住关键,聚焦水利建设重点领域做好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要配合好水利部门和水利企业,统筹发展和安全,突出重点、锐意创新、防范风险,聚焦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农村供水工程、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河湖生态保护修复、智慧水利建设等重点领域,发挥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有效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会议要求,各金融机构要找准定位、创新产品、依法合规,切实加大对水利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要用好新增的8000亿元信贷额度,抓好任务分解,强化考核激励,加大对国家重大水利项目的支持力度;国有大行要发挥资金和网点优势,加大对商业可持续水利项目的信贷投放;中小银行要立足辖区实际,对有还款能力、切实可行的农田水利等中小型水利项目,给予必要信贷支持。要创新还款来源、抵押担保等产品模式,发挥部门合力做好对水利项目的金融服务。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自主审贷、自担风险,守住合规底线。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水利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短期内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重要方面,中长期内对粮食安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减灾防灾具有战略意义。水利部与人民银行共同部署推进金融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标志着部行合作开启了新篇章,金融支持水利工作进入了新阶段,有利于开创金融事业更好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的“共赢”局面。 (二)2022年一季度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396.39万亿元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2022年一季度末我国金融业机构资产负债表。初步统计,2022年一季度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396.39万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357.9万亿元,同比增长8.6%;证券业机构总资产为12.81万亿元,同比增长18.8%;保险业机构总资产为25.67万亿元,同比增长5.8%。 金融业机构负债为360.27万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银行业机构负债为327.66万亿元,同比增长8.5%;证券业机构负债为9.77万亿元,同比增长20.9%;保险业机构负债为22.85万亿元,同比增长6.1%。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我国银行业机构资产占金融业机构总资产的90.3%,远高于证券业和保险业的总和。证券业机构资产在一季度同比增速最高,达到18.8%,明显领先于银行业(8.6%)和保险业(5.8%)。因此,从增量视角上看,我国金融业机构资产分布朝着更为平衡的方向发展,有助于推动金融结构的优化。 (三)关于防范冒用银保监会名义实施“清退回款”诈骗的风险提示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4期风险提示。 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从未设立或授权设立任何“官方回款”“清退回款”等渠道。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是金融监管机构职责,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不会向消费者收取任何名目费用。 不法分子常常以“官方回款”“清退回款”名义欺骗群众,编造“成功案例”,利用消费者急于回款、挽回损失等心理,以达到骗取资金的最终目的,消费者要谨防“回款”类诈骗侵害。 提醒消费者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警惕被不法分子套取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身份信息等个人敏感信息;小心不明身份人员提出的转账、收费、充值要求,防范连环诈骗套路;对不明来源的“小道消息”“内部消息”以及网站信息、微信群信息等网络平台传播的非官方发布信息,要提高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避免误入骗局,受到“回款”类等各种诈骗手段的侵害。 类似的诈骗手法有针对P2P网贷机构出借人的“回款”诈骗、“官方回款”诈骗以及“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解债上岸”“代理退保”“白条代偿”“银行直存”等,均是利用消费者急于解困、急于挽回损失等心理特点,侵害消费者信息安全、财产安全,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失。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近期,不法网站假冒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发布带有“银保监会认证”“中国银保监会”等不实信息内容,并以“官方回款”“清退回款”等名义实施诈骗。上述诈骗行为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损害监管机构声誉,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广大消费者要树立理性投资、理性借贷观念,通过依法取得金融业务经营许可的机构获取金融服务,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观点聚焦 (一)王春英: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总体稳定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就2022年5月份外汇收支形势回答了记者提问。 王春英表示,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总体稳定,银行结售汇和涉外收支均保持顺差格局。一是银行结售汇延续顺差态势,5月份顺差规模为15亿美元,综合考虑远期结售汇、期权交易等其他供求因素,境内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二是涉外收支总体呈现净流入,5月份,企业、个人等非银行部门涉外收支顺差77亿美元。三是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截至5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1278亿美元,较4月末上升81亿美元。 与此同时,货物贸易、直接投资等实体经济相关跨境资金净流入维持较高水平,继续发挥稳定跨境资金流动的基本盘作用。5月份,货物贸易涉外收支顺差383亿美元,同比增长97%;直接投资涉外收支顺差55亿美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受全球疫情等综合因素影响,服务贸易涉外收支逆差28亿美元,仍处于较低水平。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出季节性增加,规模与上年同期基本相当。 王春英强调,当前,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但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稳定经济增长政策措施持续显效,经济恢复的动能在加快,有助于我国外汇市场和国际收支继续平稳运行。 (中国金融新闻网) (二)李扬:应当高度关注美联储加息且缩表政策的外溢性影响 6月16日,由凤凰网主办、凤凰网财经承办、青花郎独家战略合作的“2022凤凰网财经(夏季)云峰会”召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扬在主题演讲中表示,“美联储加息的同时开始缩表,是今年国际金融界最大的事件。对于这一事件,我们应当更多关注它的外溢性影响,尤其关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李扬表示,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外溢性影响不可忽视。简单地说,当美联储扩表即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面对的是资本流入增加、利率下降、本币升值、美元贬值、本国的资产价格包括股市和房市的价格上升局面,虽然输入性通货膨胀也会发生,但总的来说,对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好处多一些。相反,美联储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即开始缩表和加息,其影响正相反:资金外流、利率上升、本币贬值、包括股市和房市在内的资产价格下降、通货紧缩等等,这些将导致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成本上升,发展动力下降等。总之,美联储实施紧缩政策,对世界的影响总体上是不利的。对此,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新浪财经)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2年第25期

2022年06月21日

一、15家银行业机构收百万元级别罚单 根据银保监会网站公布的信息,6月1日至6月15日期间(以罚单披露时间统计),共有13家银行及2家理财子公司收到百万元级别罚单,合计被罚金额达3860万元。信贷业务仍是违规事件高发区,同业业务、员工管理也是监管部门关注重点。统计数据显示,金华银行被罚金额较高,达525万元。该行涉及违规掩盖不良资产、虚增存贷款、违规收费、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绕道信托公司违规向土地储备中心提供信贷资金等8项违规案由。整体看,各家机构被罚的案由主要涉及信贷业务领域,部分银行在票据业务方面出现违规,有的银行因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同业投资资金投向不合规被罚。6月1日至6月15日期间,银保监会开出多张涉及银行理财业务的罚单,被罚机构包括中银理财、中国银行、光大理财、光大银行,合计罚款1490万元。业内人士预计,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将进入常态化阶段。(中国证券报) 二、基金管理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发布 6月17日晚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基金管理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试行)》。《指引》共28条,分为总则、声誉风险管理职责、声誉风险管理制度和机制、自律管理以及附则等五个章节。《指引》明确提出基金公司应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健全声誉风险管理制度,并指定新闻发言人。此举意味着继银行、信托、保险、证券公司相继出台规范行业声誉风险管理规定后,基金管理公司也迎来声誉风险管理规定。声誉风险是指因基金管理公司、工作人员行为、言论或外部事件等,导致投资者及社会舆论对基金管理公司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其品牌价值,不利于其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声誉风险管理目标是落实各方职责义务、培育员工声誉风险意识,并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主动防范和控制声誉风险,妥善处置声誉事件。(澎湃新闻) 三、安克创新1亿元信托理财逾期 2021年6月21日,安克创新以1亿元自有资金通过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分行认购了该银行代销的中航651号信托理财产品,认购期限为356天,持有期间为2021年6月21日至2022年6月12日,对应的业绩比较基准为5.5%。5月27日,安克创新收到中航信托的延期公告。应深交所要求,安克创新对目前购买的理财产品方面进行全面风险排查,回复称,截至6月9日,公司理财产品余额合计25.50亿元,其中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券商保本收益凭证等保本型理财余额11.77亿元,均有明确保本承诺,逾期风险极小;银行理财余额5.35亿元,主要为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固收类产品,逾期风险较小;资管计划产品余额1.65亿元,逾期风险较小;信托理财产品余额6.73亿元,除“中航 651 号信托”外,其他信托理财产品底层资产主要投向均与房地产无关,单一产品底层标的分散,非单一融资人,且公司已掌握底层资产主要投向并做了相应风险评估,逾期风险较小。(中国经济周刊) 四、比特币指数连续8个交易日累跌超30% 比特币指数连日来持续下跌。6月13日,比特币指数一度大跌15.63%。截至发稿,比特币指数报21401.7美元,跌幅3%。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币指数连续8个交易日收跌,跌幅超30%。除了比特币,以太坊近7天跌幅超37%,一些小币种接近归零。极端行情下,加密借贷平台 Celsius Network 在其社交网站宣布暂停所有提款、交易和转账。数小时后,币安宣布暂停比特币提款。之后,德国金融科技公司Nuri的比特币计息产品同样已暂停提现。与此同时,比特币“恐惧与贪婪”指数已降至8,极度恐惧。比特币熊市已经进入“最深、最黑暗的”阶段,即使是至今都在咬牙坚持的长期持有者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是Glassnode策略师的观点。加密货币交易平台Luno的企业发展和国际副总裁Vijay Ayyar表示,看跌情绪可能持续到本周,如果回顾之前的熊市,比特币通常会下跌80%以上,山寨币跌幅通常超过90%。如果情况继续,接下来一两个月比特币价格将低得多。(每日经济新闻) 五、欧债市场剧烈震荡 欧洲央行商讨应对措施 欧元区特别是其外围国家的债券市场抛售加剧,引起投资者的担心,欧洲央行到底何时会出手?据媒体报道,欧洲央行于当地时间15日召开临时管委会会议,讨论当前欧债市场事宜。市场消息指出,欧洲央行发布声明,将在再投资紧急抗疫购债计划上保持灵活,并准备新的抗危机工具以备审批。在15日欧洲股市交易时段,英法德股市盘中涨幅均超过1%。自欧洲央行此前明确了加息时间表之后,欧元区主权债就开始遭到大量抛售,不仅导致收益率大幅飙升,而且重债务国家的风险溢价显著增加,特别是随着意大利10年期借贷成本达到4%,为20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市场开始对该国的债务可持续性提出质疑。欧洲央行管委Pierre Wunsch表示,如果债券市场的走势不合理,央行理事会准备介入。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欧洲央行的政策制定者可能需要制定计划,以保护欧元区的较弱成员国免受借贷成本飙升的影响。即使欧洲央行推出新措施稳定债券市场,但在目前高通胀形势下,央行的可操作空间有限。(证券时报网)
全 文ALL

国际金融通讯(2022年第19期,总第80期)

2022年06月21日

IMF 可再生能源碳替换的成本效益分析 6月8日,IMF金融顾问阿德里安等撰文,对可再生能源进行碳替换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 文章指出,停止使用碳可以在21世纪末前为世界带来近78万亿美元的净收益,约为当前全球GDP的五分之四。这些收益主要来源于避免气候变化以及污染对健康造成的威胁。也就是说,停止使用碳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全球气温在本世纪内上升1.5摄氏度,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及公共卫生收益:这一目标可以防止气候变化对基础设施造成的实际损害,还可以促进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从而支持经济增长,并促进创新。因此,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碳十分紧迫。 然而,要在全球范围停止使用碳所需要融资的现值总计为29万亿美元。对此,文章建议使用混合融资这一手段:只要公共资金将风险降到足够低的水平(公共资金覆盖约10%的资金),那么大部分资金则可以由私人部门来支持。[1] BIS 加密货币的碎片化 加密货币建立在分布式技术的区块链上,而区块链则是由众多伪匿名的、自利的验证者通过奖励及费用的激励而得以维持。为了确保账本的完整性,区块链通过限制每个区块内的交易数量,从而维持足够高的赏金,以激励验证者对区块链的交易记录负责;而为了避免过长的等待时间,在交易高峰时,用户会竞相提高价格。区块链内置的规模限制及其导致的高交易成本致使算力成本提高,还促使用户为了更低的费用转向其他区块链,进而加剧了加密货币的碎片化问题。 实践中,不同区块链并不具备互通性:因为不同区块链是以不同的验证机制进行区分的,所以不同区块链很难就交易的有效性达成共识。这一特征导致加密货币碎片化带来了额外的风险。尽管目前已经有针对这些风险的解决方案,但这些方案都在放弃了去中心化的同时,又带来了其他风险。 总体来说,区块链不可互通性且存在碎片化问题说明区块链存在负网络外部性:哪怕所有人都愿意使用同种加密货币进行交易,拥挤问题最终还是会导致多种加密货币同时存在。考虑到货币作为交换媒介需要具有正网络外部性,所以加密货币不能实现这一功能,其货币功能是十分存疑的。不仅如此,不同加密货币价格间还存在着较强的共同波动现象。因此,文章认为,基于主权货币信任基础上的创新应该比加密货币更有前景。[2] 美联储 加密货币市场的风险 6月3日,美联储理事沃勒发表演讲,对加密货币市场的风险进行了讨论。根据法律及惯例来看,目前许多与加密货币有关的产品和活动都处于所谓的“监管边界”之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金融的保障及安全网不一定适用。因此,高波动性、欺诈及盗窃是常态。 有观点认为,由于加密市场的属性:“市场的进入成本低,存在形式多变,且竞争十分激烈”,对这一市场进行管理并非必要,监管甚至会降低效率。而沃勒并不支持这一观点。他指出,12%的成年人在去年使用或持有过加密货币,其中的90%是出于投资目的,且一部分并非投资老手,他们需要金融中介的帮助。然而,金融中介虽然可以管理风险,却不能完全消除风险。在当前动荡的市场下,任何用户都可能蒙受损失。个人层面上,这一损失可能导致金融中介及客户之间产生矛盾。因此,为了避免解决纠纷带来的较高成本,金融中介可能会希望监管当局设立标准及规则。社会层面上,当损失十分普遍时,则可能会在财务运行上、政治上及道德上带来难以承受的成本。因此,加密货币市场需要监管。这其中,公共部门特别是美联储,应当实施监管,以弱化加密货币市场的金融外部性冲击。[3] 欧央行 欧元区经济前景及货币政策分析 6月9日,欧央行行长拉加德及副行长金多斯发表演讲,对欧元区经济前景及货币政策进行了分析。 五月通胀率大幅上升,主要是因为能源及食品价格大幅上升。通胀压力不仅加大且出现宽基化趋势,许多商品及服务的价格大幅上涨。欧央行已大幅上调了通胀预期:2022年年度预期通胀率为6.8%,2023年为3.5%,2024年为2.1%。这反映出通胀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较高水平,但随着能源价格降低、疫情相关的供应链中断得到缓解以及货币政策逐渐正常化,通胀率将会有所下降。虽然就近期来说,高能源及商品价格削减了公众对经济的信心,抑制了经济增长,但考虑到持续复苏的经济、强劲的劳动力市场、财政支持及疫情期间积累的储蓄,只要当前价格趋势有所好转,那么根据预期,经济活动也将有所回升。基于此,欧央行预期2022年实际GDP年增速为2.8%,2023年为2.1%,2024年为2.1%。疫情相关风险有所下降,但战争依旧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显著的下行风险,而通胀则主要面临着上行风险。 基于此,欧央行就货币政策正常化做出了三点政策决定。第一,欧央行将于2022年7月1日结束资产购买下(APP)的净资产购买。第二,委员会认为目前的经济条件已经满足了利率前瞻指引的要求。因此,欧央行决定在七月的货币政策会议中,将欧央行关键利率上调25个BP。根据预期,欧央行将会于九月份再一次提高利率。具体口径取决于更新后的中期通胀前景。第三,根据欧央行目前的判断来看,九月以后,欧央行将继续逐渐提高利率。欧央行将恪守中期通胀率维持在2%的水平这一承诺,根据即将公布的经济数据以及对于中期通胀水平的评估,相应地调整货币政策。[4] 编译:贺怡源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助理 审校:胡志浩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1] Tobias Adrian, Patrick Bolton, Alissa M. Kleinnijenhuis, “How Replacing Coal with Renewable Energy Could Pay for Itself,” https://blogs.imf.org/2022/06/08/how-replacing-coal-with-renewable-energy-could-pay-for-itself/ [2]Frederic Boissay, Giulio Cornelli, Sebastian Doerr and Jon Frost, “Blockchain Scalability and the Fragmentation of Crypto,” https://www.bis.org/publ/bisbull56.htm [3] Christopher J. Waller, “Risks in the Crypto Markets,”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newsevents/speech/waller20220603a.htm [4] Christina Lagarde, Luis de Guindos, “Press Conference,” https://www.ecb.europa.eu/press/pressconf/2022/html/ecb.is220609~abe7c95b19.en.html
全 文ALL

我国金融数据治理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2022年06月17日

全 文ALL

美元一统天下已不可能 一强多币或将是趋势

2022年06月15日

全 文ALL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持续增强

2022年06月16日

全 文ALL

美元指数周期变化的三个特征事实

2022年06月10日

全 文ALL

当前财政政策仍需进一步放松

2022年06月10日

全 文ALL

【NIFD季报】个人养老金制度改革推动第三支柱建设——2022Q1保险业运行

2022年06月15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于2022年4月初发布,这是我国养老金三支柱体系建设的里程碑。个人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深远影响体现为两方面:一是优化养老金结构。我国第一支柱承担养老责任过重过大,且难以通过增加缴费率解决基本养老保险缺口状况;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发展恰逢其时,缴费额和给付额挂钩,具有激励相容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养老金制度参与率。二是优化金融结构。从国际经验看,个人养老金成为资本市场发展的强大助力。 个人养老金改革释放了三大红利。第一,确立了EET税收优惠制度框架,鼓励个人积累养老金;第二,实现“N对1”的养老金产品和账户体系,可以承担三个支柱养老账户的资金转移功能,实现了个人养老金可携带;第三,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资金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多样化金融产品,在市场充分竞争条件下,产品的收益/风险形态将满足客户需求,另外,商业养老保险资金配置权益类资产比例将适当放松。 大金融行业共享发展机会。短期来看,为资管行业带来每年千亿元的增量资金。长期来看,账户缴费上限的提高以及第二、第三支柱之间的资金转移,将打开个人养老金的持续增长空间。分行业看,银行业、证券业(基金业)和保险业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做大养老金市场。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金融支持“双碳”发展有三个重点领域

2022年06月07日

全 文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