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停行使金融合同提前终止权的 国际实践及其启示
2022年06月06日
暂停行使金融合同提前终止权作为一项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处置权力,获得国际金融监管组织以及主要国家或地区普遍认可,并被纳入国际标准指导主要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监管。我国立法以及金融监管框架中尚未确立该权力,现实中还存在基础性法律缺失、监管规则适用的空白或冲突等问题,因此有必要汲取国际经验、立足我国国情来完善相应制度,妥善应对问题金融机构处置以维护我国的金融体系稳健性。我国应当建立健全金融净额结算法律制度、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商法体系、暂停行使金融合同提前终止权的规则框架,从制度上解决暂停行使金融合同提前终止权的有效性及其实施问题,这样才能在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妥善应对风险、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韧性。
全 文ALL
国际金融通讯(2022年第18期,总第79期)
2022年06月14日
IMF
抵制地缘经济分裂
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等撰文指出,俄乌冲突导致地缘经济分裂的风险飙升,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应对高企的食品及能源价格、紧缩的金融条件及全球供应量问题的响应能力。
然而,全球经济进一步分裂的成本十分高昂。这不仅会对各收入阶层的家庭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供应链重构及投资壁垒升高。这将使发展中国家更难向发达国家销售产品,从而更难积累财富、获取技术,同时,这也使得发达国家需付出更高的成本,从而加剧通货膨胀。
为了使人们重新相信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系统可以让所有国家受益,文章提出了四个工作重点。第一,各国应当降低贸易壁垒,还应当提高进出口的多元化程度,以增强经济韧性。IMF最新研究表示,进口多元化可以使因供应扰动导致的GDP损失减少一半。第二,存在严重债务脆弱性的低收入国家与债权国之间应当通过合作来解决债务问题。第三,各国应当合作开发全球公共数字平台,以使每个人都可以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实现安全转账。第四,应当通过结合碳定价和对可再生能源投资的方式,缩小气候变化目标与政策之间的差距。
最后,文章指出,未来的政策进展要围绕“政策是为民众服务的”这一原则展开,确保全球化的好处落实到各地,而不应当是追求利润的全球化。[1]
美联储
美国央行数字货币的利弊分析
5月26日,美联储副行长布莱纳德发表演讲,对美国央行数字货币(CBDC)进行了讨论。
近期加密资产的震荡表明,不论美联储是推行监管框架还是数字货币,当前的政策措施都应当确保未来的金融系统的稳健性。在考虑未来的金融系统时,一个较为审慎的路径是考虑如何维持央行数字货币的可获得性。一方面,如果私人数字货币成为主流,那么其与法定货币相对价值的不稳定可能会导致挤兑行为,进而损害消费者,甚至导致金融稳定性问题。另一方面,私人数字货币成为主流还会导致美国支付系统的分裂。在未来的一些场景下,CBDC可以在数字金融生态中提供安全的央行负债,从而解决上述两种风险,这将与私人数字货币形成共存、互补。
然而,易获得的CBDC有可能成为商业银行货币的替代品,因此可能降低银行系统的存款总量。不仅如此,在压力环境下,CBDC还对风险厌恶用户极具吸引力。因此,在研发CBDC的过程中,美联储应当针对这些风险,做出相应的设计,如提供无息CBDC,或限制消费者可以持有或转让的CBDC数量。
今年1月,美联储发布讨论文件《货币和支付:数字转型下的美元》,该文件的公众评论收集截止时间为5月20日。该文件指出,美国CBDC应当符合保护隐私、(商业)银行媒介作用、可以被广泛转让及要求身份认证这四项准则。收到的各方评论特别强调了保护隐私及银行媒介作用这两项准则,并对平衡消费者隐私及防止金融犯罪提出了建议。[2]
高通胀与软着陆
5月30日,美联储理事沃勒发表演讲。
首先,他讨论了美国的经济前景。尽管今年年初实际GDP增长有所停顿,但美国经济总体依旧持续恢复。劳动力市场保持强劲,失业率接近50年来的最低点。虽然劳动力参与率依旧低于疫情前水平,但沃勒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提前退休、疫情相关的个人选择等因素导致的,而强劲的就业依旧是美国经济的潜在力量。
其次,他提出了自己对通胀的判断及相应的货币政策建议。四月CPI指数同比增长了8.3%,而PCE指数则为6.3%。近期衡量较长期通胀率的指数反映出的趋势不尽相同。沃勒认为,长期通胀预期已经从低于2%的水平上涨至略高于2%的水平。为了确保较长期预期不会广泛上升,美联储应当使用工具来减少需求,从而缓解通胀压力。相应地,在通胀接近2%这一目标前,美联储应当持续每月加息50个BP,且今年年末的利率应当高于中性水平,从而降低对商品及劳动力的需求,帮助控制通货膨胀。除此之外,公开市场委员会还在三月结束了资产购买,并将从6月1日开始,减少持有的证券。基于不同的模型及假设,这一措施相当于加息25个BP数次。
最后,基于两方面原因,沃勒并不认为货币政策收紧将减少职位空缺率,进而大幅推高失业率。一方面,如果空缺职位数量增长幅度大于寻找工作的人数,那么企业很难用合适的工人来填补岗位,这将导致增加的职位依旧面临空缺。基于这种情况,由于目前空缺职位数量较高,所以失业率对空缺职位数量的变化不敏感。另一方面,无论职位空缺率的高低,如果离职率上升,那么失业率也会相应上升,而离职率并不受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此,这也不是货币政策收紧带来的影响。[3]
欧央行
非常时期的货币政策正常化
5月25日,欧央行执董帕内塔就货币政策正常化发表了演讲。
货币政策正常化指当中期通胀率接近物价稳定目标水平时,央行相应地调整政策参数,以保证更持久地实现这一目标。值得注意的是,正常化不意味着中性政策立场,不应当参考自然利率(中性利率)等不可观测的指标,这些标准在经济正常时期也只是一个模糊的路标,在当前极大不确定的环境下,模糊性就更强了。同时也不意味着非传统工具需要做出更迅速地调整。
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口径应当遵循渐进及稳健这两点准则。基于以下两点原因,货币政策正常化的速度应当采取渐进的准则:第一,近期的冲击对未来的经济前景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第二,因为目前的冲击前所未见,且欧央行政策立场缺乏可靠的基准,所以欧央行只能从实际的经济中获得反馈,以评估退出宽松政策的效果。同时,如果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中期通胀预期开始脱锚,那么欧央行将加快紧缩速度,如果有必要,还将进一步采取限制性立场。
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工具应当选择稳健性最强的组合。因此,欧央行应当避免同时使用所有的政策工具,以减少不确定性,并降低对金融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的风险。在这一要求下,帕内塔认为欧央行应当在保持资产购买计划(APP)及疫情紧急资产购买计划(PEPP)形成的资产存量不变的同时,开始提高利率,因为欧央行可以较好地预测实施该方法的效果,且可以较顺畅地向公众沟通该政策,从而加强公众信心,锚定通胀预期。[4]
编译:贺怡源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助理
审校:胡志浩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1] Kristalina Georgieva, Gita Gopinath, Ceyla Pazarbasioglu, “Why We Must Resist Geoeconomic Fragmentation—And How,” https://blogs.imf.org/2022/05/22/why-we-must-resist-geoeconomic-fragmentation-and-how/
[2] Lael Brainard, “Digital Assets and the Future of Finance: Examining the Benefits and Risks of a U.S.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newsevents/testimony/brainard20220526a.htm
[3] Christopher J. Waller, “Responding to Higher Inflation, with Some Thoughts on a Soft Landing,”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newsevents/speech/waller20220530a.htm
[4] Fabio Panetta, “Normalising Monetary Policy in Non-Normal Times,” https://www.ecb.europa.eu/press/key/date/2022/html/ecb.sp220525~eef274e856.en.html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2年第24期
2022年06月13日
一、监管动态
(一)银保监会召开小微金融工作专题(电视电话)会议
6月9日,银保监会召开小微金融工作专题(电视电话)会议,深入学习贯彻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经济的决策部署,交流当前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各项政策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展,布置下一步工作。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梁涛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要求,各级监管部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抢抓时间窗口,靠前担当作为,加快政策细化落实进度,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面向基层抓紧制定实施办法。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是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的具体执行者,要着眼于政策可见、可得、可操作,抓紧制定细化落实的办法。要主动向小微客户公示优惠政策内容、条件和申办渠道,提升客户对政策的知悉度,确保应知尽知。及时优化内部业务流程和配套制度,抓好基层员工培训学习。主动跟进了解客户需求,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延期还本付息、无还本续贷等服务。各级监管部门要组织做好政策宣讲辅导和监测督促,密切跟踪落实情况。
二是聚焦信贷增量供给再发力。2022年继续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两增”目标,确保个体工商户贷款增量扩面。银行机构要层层抓实小微企业信贷计划执行,向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进一步倾斜信贷资源。国有大型银行要确保全年新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6万亿元。股份制银行要在完成现有信贷计划的基础上,对具备条件的地方进一步增加投放。地方法人银行要用好用足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支小再贷款等政策,进一步做大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量。
三是针对突出问题改进优化金融服务。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餐饮、零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和货车司机,要合理设定延期还本付息的条件,可适当放宽延期期限。坚持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专业体制机制,抓实绩效考核、尽职免责、不良容忍等机制在基层落地实施。坚决遏制不规范经营行为,严格落实信贷融资收费和服务价格管理规定。
四是综合施策打好“组合拳”。各级监管部门要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因地制宜出台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措施,推动加强信用信息共享、风险分担。要强化内控合规管理和监管检查,严肃查处钻政策空子、虚构小微企业贷款用途套取资金的违规行为,确保国家的帮扶政策和金融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
(银保监会网站)
点评
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企稳恢复的金融支持,是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重要任务,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体现。此次银保监会召开小微金融工作专题(电视电话)会议,对于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帮扶力度具有积极作用。
(二)人民银行:加大对稳外贸工作的金融支持力度
在6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负责人周宇表示,人民银行在稳外贸方面采取了多项举措:继续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为受疫情影响的外贸企业提供较为精准的帮扶;推出两项货币政策直达工具,满足包括外贸企业在内的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在直达工具到期以后,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了接续转换。
(证券日报)
点评
今年4月,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局出台多项稳外贸金融举措,包括将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推广到全国;开展更高水平人民币结算便利化和企业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允许具有出口背景的国内外汇贷款予以结汇使用等。未来,人民银行还将为受疫情影响的外贸企业提供更为精准的帮扶。
(三)财政部、税务总局、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适用保险产品范围的通知》
6月8日,财政部、税务总局、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适用保险产品范围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适用保险产品范围,表示今后此类保险的产品范围、指引框架和示范条款的修订由银保监会商财政部、税务总局确定。有业内人士透露,新的税优健康险示范条款和产品指引框架初稿已完成,拟于近期面向行业公开征求意见。
(财政部官网)
点评
此次财政部、税务总局、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适用保险产品范围的通知》,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健康保障需求、丰富健康保险产品供给,具有积极意义。
二、观点聚焦
(一)张明:美元指数周期变化的三个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近日撰文指出,美元指数的水平随着周期的演变总体上逐渐走低;美元指数的周期长度和上升期不断延长;美国国内利率周期性上升是美元指数周期性上升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从美元指数周期变化的三个特征中,可以大致得出以下三个结论:一是美国经济相对于其他发达经济体的绝对领先优势逐渐下降;二是美国经济应对经济周期的调整能力依然显著优于其他发达经济体;三是由于本轮美联储加息周期尚未结束,本轮美元指数上升期很可能尚未结束,但总体而言继续上升的空间较为有限。
(《中国外汇》)
(二)郑联盛:防止我国资本无序扩张的监管对策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研究室主任郑联盛近日指出,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资本仍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资本是基本的生产要素之一,是金融体系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重要保障。资本要素和资本扩张与经济发展相伴相随,但是,资本无序扩张则潜藏重大风险,需要从国家、监管当局和资本体系等层面重新认识资本的功能与地位,以更好地符合新时代要求。新发展阶段中,中国需要的是一个要素功能凸显、经营运作合规、成本收益合理、监管约束有效、权益保障有力的资本要素市场及其监管体系。
(《人民论坛》)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2年第24期
2022年06月13日
一、中融人寿地产投资“踩雷” 陷入资不抵债困境
作为一家“地产系”保险公司,中融人寿正在品味地产投资“踩雷”的苦。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中融人寿2021年净亏损65.36亿元,净资产-33.33亿元,陷入严重的“资不抵债”困境。近年来,受市场环境变化及房地产企业债务违约等因素影响,中融人寿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出现信用风险,在资产端形成较大的减值损失。据悉,中融人寿账面上有144.04亿元的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在2021年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失14.36亿元,减值项目主要来自恒大集团、宝能集团以及海航系等。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表示,地产行业出现的损失风险,属于政策性不可控风险,保险机构作为投资者,无法帮助被投资企业扭转政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作为机构投资者,可以利用自身的资金能力等,协助被投资企业改善经营、缓解压力,“以时间换空间”减少被投资企业价值出现极端风险。与此同时,“踩雷”教训会让保险公司和保险公司的股东都更注重非经营性或市场性风险的潜在影响。(证券时报)
二、债券市场供给增加 警惕利率回调和收益率曲线上移风险
监管部门批准商业银行发债“补血”的步伐明显加快。最近4天,5家商业银行公告获批发债补充资本,规模合计超过3000亿元,为当前的债券市场带来一定“补给”预期,也符合此前市场认为6月债市逐步恢复供给的预期。受经济增速放缓和疫情冲击等多个因素影响,今年4月以来,债市资产欠配再度出现,导致优质债券十分紧俏,部分城投债认购倍数高达60倍,甚至更高。一家券商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向记者表示,优质债券的确比较欠缺。但接下来政策层面应该会进一步宽松,比如城投、地产等行业,因此她对三季度债市比较乐观。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6月债券市场面临最大的基本面变化是本轮局部疫情的扫尾和复工复产复市的加速推进,信贷需求回暖、经济修复的方向明确。在经济基本面修复向上,叠加地方债供给压力陡增、资金面逐步收敛的多重利空因素下,6月债市面临逆风环境,需要警惕10年国债收益率利率回调和收益率曲线上移的风险。(上海证券报)
三、年内可转债募资额超千亿 机构提示炒作风险
数据显示,截至6月5日,按照发行起始日,年内共有48家上市公司已完成可转债的发行,共募集资金1009.89亿元。分析人士指出,可转债兼具债性和股性,且具有抗跌属性,市场行情持续高热度。多数公司发行可转债募资用于完善产业布局及补充流动资金,多家银行“补血”也青睐可转债。不过,对于转债市场的高估值及炒作小盘转债等风险仍需警惕。数据还显示,以申万行业分类,城商行、化学制剂等行业位居前列。从发行可转债的规模来看,共有7家公司可转债发行规模超过50亿元,规模低于5亿元的公司共有14家。具体来看,重庆银行、通威股份、成都银行、中国银河、华友钴业可转债发行规模分别为130亿元、120亿元、80亿元、78亿元、76亿元,位居前五。今年以来,共有145家公司公布了可转债发行预案。据初步统计,仅在6月1日-3日,就有40家公司公告了可转债预案或进展情况。不少公司纷纷通过可转债募资扩产,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经济参考报)
四、中银、光大违反“理财新规”领罚单
6月2日,银保监会官方网站显示,因理财业务存在多项违法违规,中银理财和光大理财分别被处罚460万元、430万元。受理财业务等问题拖累,中国银行和光大银行均因“老产品规模在部分时点出现反弹”分别被罚200万元、400万元。理财新规明确要求,“对于存量理财产品,商业银行可以发行老产品对接存量理财产品所投资的未到期资产,但应当严格控制在存量产品的整体规模内,并有序压缩递减”。据悉,中银理财开业于2019年7月,系工建交后第四家开业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光大理财则是首家股份行理财子公司,在2019年9月开业迎客。两公司至今展业均不满三年,即招致监管大额罚单。今年4月,普益标准发布了2022年一季度《全国277家银行理财能力排行榜》。其中,在综合理财能力排名上,光大理财、中银理财在全国性理财机构中名列前茅。在业务发展顺风顺水之际,此次监“重锤”管来的显然有些突然。规模增长背后,银行理财子产品及业务的合规性需引起高度重视。(中国基金报)
五、美国经济衰退风险上升 但还无需紧张
全球知名投资管理公司联博(Alliance Bernstein)的亚太地区固定收益部门联席主管Jenny Zeng表示:“经济衰退的风险正在上升,但我们还没有到需要警惕的地步。”其指出,美债收益率曲线是经济衰退风险上升的主要信号。并指出,当短期债券收益率接近长期债券收益率时,收益率曲线趋平表明交易员对未来的经济状况感到担忧。Jenny Zeng认为,“实际上,我们没有看到企业或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出现失衡,因此短期内经济遭受冲击的可能性并不高。”企业和家庭资产负债表上的强劲现金头寸将在短期内为经济提供支撑。此外,从整个债券市场来看,固定收益资产“已经开始显现价值”,因为它们在2022年被“大幅重新定价”。(新华财经)
全 文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