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构建新发展格局之道 把握新时代中国经济运行动脉——评《读懂中国经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1年08月18日

全 文ALL

补充银行资本能调节贷款供给吗?

2021年08月18日

本文研究了银行补充一级资本对银行贷款供给的影响。通过模型证明,一般情况下,补充资本会推动银行提高贷款增速,效果受银行资本调整成本和银行自身特征的影响,前者与资本工具发行门槛有关,后者与不良贷款率有关。若发行资本工具门槛过高或不良贷款率较高,银行补充资本不一定会增加贷款供给。本文基于2013—2019年151家国内商业银行数据建立 GMM 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结果表明,银行一级资本工具对贷款增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不同类别的一级资本工具对贷款增速的影响不同,永续债等门槛较低的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对贷款增速的正面影响更强,门槛高的公开股份发行对贷款增速的作用效果不显著。一级资本补充对“好银行”贷款增速的作用效果更强,不良贷款率高、资本充足率低会削弱补充资本对贷款扩张的促进作用。国有大行、中小银行补充一级资本可以有效提高贷款增速,但股份制银行补充一级资本对贷款增速的影响不显著。本文研究认为,中央银行调节对银行的资本约束可以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全 文ALL

准备金率可再降

2021年08月23日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2021年第34期)

2021年08月23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 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做好金融稳定发展工作”。 会议强调: 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系统观念,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要夯实金融稳定的基础,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巩固经济恢复向好势头,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止在处置其他领域风险过程中引发次生金融风险。 要落实地方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畅通机制、明确职责、分工配合、形成合力。 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提升金融系统干部队伍监管能力,提高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一体推进惩治金融腐败和防控金融风险,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做好金融市场舆情引导。 要加强金融法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信用体系建设,发挥信用在金融风险识别、监测、管理、处置等环节的基础作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点评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对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工作的表述和过去略有不同,更加强调“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即把发展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此次会议强调“防止在处置其他领域风险过程中引发次生金融风险”,表明在处置其他领域风险过程中要讲究策略,避免对市场造成冲击,引发连锁反应。 (二)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约谈恒大集团 2021年8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约谈恒大集团高管。 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指出,恒大集团作为房地产行业的头部企业,必须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战略部署,努力保持经营稳定,积极化解债务风险,维护房地产市场和金融稳定;依法依规做好重大事项真实信息披露,不传播并及时澄清不实信息。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此次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约谈恒大集团,对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战略部署,督促履行企业主体责任,化解债务风险,维护房地产市场和金融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三)证监会建立“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切实发挥证券监管部门在解决证券期货纠纷中的指导协调作用,以及人民法院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中的引领、推动、保障作用,降低投资者解纷成本,全面提升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质效,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与中国证监会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建立“总对总”证券期货纠纷在线诉调对接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实现“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与“中国投资者网在线调解平台”系统对接,为证券期货纠纷当事人提供多元调解、司法确认、登记立案等一站式、全流程在线解纷服务提出明确要求。 《通知》强调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充分发挥调解在化解证券期货领域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证券期货纠纷在线诉调对接工作机制,依法及时高效化解证券期货纠纷。 《通知》明确了证券期货纠纷在线诉调对接工作具体业务流程,要求进一步强化在线音视频调解工作。同时,对最高人民法院相关部门、各级人民法院、中国证监会相关部门,及中国证监会各派出机构、相关会管单位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评估激励体系,建立多层次联合培训机制,积极引导当事人选择调解方式解决证券期货纠纷等作出规定。 (中国证监会官网) 点评 此次证监会联合最高人民法院共同推动“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全面落地,通过“法院+证券监管部门”,多元化解证券期货纠纷,对于加快构建规范、透明的资本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相关机制的落地对于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具有直接的积极作用。 二、观点聚焦 (一)胡滨:着力推动香港金融科技创新 近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胡滨就动香港金融科技创新问题接受了《经济日报》专访。 胡滨指出,数字人民币的推出,为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提供了崭新手段,对于推动人民币更好融入国际支付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香港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和人民币走出去的桥梁,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经银行处理的人民币收付交易量占全球总额的70%,可提供完备的跨境人民币结算及资金管理等服务。随着人民币在香港的使用程度日渐提升,境外市场对人民币结算、融资及资金管理需求会逐步增加,加之数字人民币试点和推广,香港在数字人民币的跨境支付结算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香港金管局应加强和央行合作,就数字人民币在香港进行技术测试,提升金融基建处理跨境支付方面的能力。 胡滨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应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发展这一引擎,发挥合力向比肩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的世界级湾区迈进。从协同发展和深化合作的角度看,首先,应加强区内金融科技的合作发展。近年来深港两地金融监管部门多次签署金融合作备忘录或战略合作框架,推进双方在技术研究、人才培训、产业应用等方面紧密合作。其次,区内应实现金融科技人才的互认和共享机制。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人才流动较为普遍和顺畅,为区域协同发展创造了坚实基础。目前,大湾区内部已经借助技术力量实现了数字身份互认的关键一步,将身份证、港澳通行证及回乡证等多证合一。今后,工作互认、学历互认、信用互认将进一步拉近大湾区人才协作。再次,区内应开展数据合作与共享机制,进一步加强监管的协同。数据和信息日益成为现代金融的核心,区域间的金融合作更多地体现在数据方面的贡献。粤港澳大湾区应该在做好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更大发挥数据价值,支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经济日报》) (二)蔡昉:共同富裕三途 近日,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蔡昉在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1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就共同富裕问题发表演讲。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基本要求。走向共同富裕有多途,但和当前面临的挑战相关,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路径加快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 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需要做好以下三点。首先,要保持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包括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第二,要保持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同步。历史上,GDP的增长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常常是分离的。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GDP增长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同步性非常强,这意味着人均GDP的提高可以转化为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能够共享发展成果。未来,还应继续调整国民收入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份额。同时,也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各种收入差距。第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要叠加发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收入差距,也就是基尼系数有所下降,但几年后就趋于平缓。基尼系数代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基尼系数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因此,要想把收入分配结构改善到合理水平,必须借助再分配。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再分配应该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手段。而且,很多发达国家的经验也显示,虽然经济增长、技术变革、全球化可以做大蛋糕,但并没有自然而然分好蛋糕的机制,所以必须借助再分配手段。 (中国金融四十论坛)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2021年第34期)

2021年08月23日

一、银保监会开展互联网保险乱象专项整治 日前,银保监会对保险销售中存在的大量乱象进行了专项整治。记者调查中发现,很多互联网平台在销售保险产品时,会以首月0元或者1元来吸引关注,设置多层链接“隐藏”重要信息迷惑消费者。去年12月,银保监会消保局曾就“首月0元”等营销行为,点名通报了四家机构,分别是安心财险、轻松保经纪、津投经纪和保多多经纪。这些机构存在着“首月0元”“首月0.1元”等不实宣传,或首月多收保费等问题,涉嫌违反《保险法》相关规定。今年2月,互联网保险新规落地,强化了行业内的经营管理,并要求企业在6月内完成业务等问题整改。针对行业仍然存在的乱象,监管部门已经开始重拳出击,8月5日银保监会向行业下发了《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互联网保险乱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对销售误导、强制搭售与诱导销售、非法经营等4方面25项问题进行整治,整治内容范围广、类别细,几乎覆盖到了大部分网民遇到的消费陷阱。(羊城晚报) 二、招商银行5亿代销信托产品违约 近日,因代销的一只集合信托计划出现实质性违约,招商银行再次引起了大众的关注。据媒体报道,由招商银行代销的大业信托·君睿15号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至今未向投资者分配2021年第二季度的利息。据悉,这只信托计划已于8月14日到期,但投资者尚未收到明确兑付方案。虽然在8月16日下午,招商银行首次针对上述报道事项进行回应,但这一事件无疑令有着“零售之王”之称的招商银行再一次蒙上阴影。而根据央行此前出台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也就是说,若投资者在购买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时出现兑付困难,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也就是说,如果真出现亏损,钱没了,作为第三方代销机构,银行是不会对投资者的损失进行负责的。(金融界) 三、华尔街英语贷款学员:没学上仍要背贷款 深陷华尔街英语倒闭风波的贷款学员,近日陷入“没学上仍要背贷款”的尴尬境地,“学员大多办了贷款,4月到8月进来的学员大多数交了十万以上的学费”,“现在是学不能上,贷款和利息还照样要还,不然可能会上征信,关键是投诉无门,暂时也没给解决办法”。华尔街英语的倒闭或波及6000多人,有十多亿元的“学费”窟窿,涉及平安银行、支付宝、度小满金融、北银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中信银行、浦发银行等十多家金融机构。记者近日走访了解到,华尔街英语在上海的注册地职场也已经关闭,上海各地区门店陆续有学员上门了解情况,各门店物业工作人员在登记上门学员情况,或引导学员到门店所在地的派出所登记。有民警告诉记者,“目前看是企业经营不善导致的纠纷,这类属于民事纠纷,不属于派出所的管辖范畴,派出所也是代为登记,会及时转交相关部门,后续若发现有欺诈情形会介入。”而面对学员的立案申请,法院也建议先进行调解解决。(国际金融报) 四、呷哺呷哺股价狂跌77% 要关闭200家门店 呷哺呷哺行政总裁贺光启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呷哺呷哺将关闭200家亏损门店,断臂止血。他指出,“经过两个多月的市场走访,我们发现部分门店出现了严重的选址错误,导致亏损。这也是公司精心盘点后做出的决定,为的是持久的经营。”7月29日,呷哺呷哺发布公告表示,受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以及部分地区门店受疫情影响无法充分营业的影响,呷哺呷哺预计今年上半年仍将面临亏损。预计今年上半年,呷哺呷哺收入同比增长约59%;其净亏损在4000-6000万元之间,相较于去年同期净亏损2.55亿元大幅收窄。对于亏损的主要原因,其一,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约人民币1.2亿元,公司预计全年关闭呷哺呷哺品牌的亏损门店约200家;其二,2021年上半年门店经营部分地区仍然受到疫情的影响,而无法充分营业。受公司经营业绩亏损以及市场情绪等方面因素,呷哺呷哺自今年2月份便开始下跌之势。2月16日至今,该股已经累计跌超77%,市值也随之蒸发229亿港元。(中国基金报) 五、阿富汗局势冲击全球金融市场 随着阿富汗一朝“变天”,混乱的局势引发金融市场动荡。不少金融人士担心阿富汗局势可能会成为新的黑天鹅事件。一些对冲基金为了防范地缘政治风险升级可能导致的股指波动性加大、市场情绪变化等难以预估的风险,选择提前离场。据外媒消息,外围市场参与者密切关注阿富汗政府突然垮台的潜在地缘政治影响。在美国和联军外逃的刺激下,在一系列令人震惊的战场逆转之后,塔利班上周末将他们的前线推进了首都喀布尔。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欧洲的投资者造成了心理负担。欧洲股市开盘之后全线杀跌。美股低开之后,道指跌幅迅速扩大270点附近,三大股指全线下挫。与此同时,市场启动避险模式,国债开始走强,VIX指数开始攀升。与此同时,阿富汗尼开启暴跌模式,全球市场避险情绪也有所升温。美东时间8月16日,尽管美股继续刷新历史新高,但债市已经吸引到一些避险买盘,本周一,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跌至1.223%,创一周半新低。(新浪财经)
全 文ALL

国际金融通讯(2021年第31期,总第47期)

2021年08月21日

IMF 公共投资对就业的直接影响 IMF员工研究表明,政府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研究使用了来自27个发达经济体及14个新兴市场经济体超过五千家建筑公司跨度十九年的面板数据,使用线性回归、虚拟变量等方法,[1]测量了不同收入水平国家针对不同部门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对就业产生的直接影响。由于研究缺少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数据,所以低收入国家的分析只能通过外推方式展开。 公共投资创造的就业数量取决于各部门的劳动力流动性及劳动密集度。其中,流动性指部门内劳动力更换公司的难易程度。例如,在一个劳动力流动性高、劳动密集度大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中,每增加100万美元的投资,就能在水和卫生设施部门创造约35个就业机会;在一个劳动力流动性低、劳动密集度低的国家,这个数字下降到8左右。 政府进行绿色投资可能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为可再生能源相关行业进入门槛较低,且岗位一般不需要高中以上学历。另外,即使是对研发进行投资,也可以为高技术劳动力提供一些的就业岗位。 总体来说,倘若全球GDP的1%用来进行公共投资,那么仅通过直接就业影响,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创造七百多万个就业机会。[2] BIS 疫情的宏观经济冲击 8月10日,BIS发布一份关于疫情宏观经济影响分析的中期报告。 首先,报告分析了疫情带来的损失。与二十世纪以来的其他疫情相似,新冠疫情导致了大量死亡,并对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与之前的疫情不同的是,此次疫情对整体经济造成的冲击更大:根据预测,截至2021年底,全球产出中位数仍将比疫情前趋势水平低4%。同时,新冠疫情的覆盖面比以往的疫情更大,并且每个国家受到的影响不尽相同。这取决于不同国家应对疫情的政策响应强度、处置效率,以及在公众健康与保持经济运行之间的抉择,甚至还包括一些并不被疫情影响的强势产业。 其次,报告提出了未来管理疫情所面临的四个政策挑战。第一,根据1918年大流感的经验来看,下次疫情爆发应当会比之前的更为严重,但下次疫情爆发的防控措施很可能弱于第一次的措施。第二,疫情的前景尚不明朗。尽管疫苗已经成功研发,但分配疫苗仍然十分困难。目前德尔塔病株的肆虐也表明,未来疫苗与病毒之间的拉锯战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第三,疫情为经济带来了不可逆的结构性变化:需要面对面的行业收到严重冲击,但这也促进了远程办公,并加剧了不平等问题。第四,疫情很可能对居民的行为及政治格局造成长期负面影响。[3] 再议货币政策及央行的职责 8月9日,BIS发布了德国央行行长延丝·怀德曼的讲话稿,阐明了怀德曼对疫情后货币政策的展望。 怀德曼指出,货币政策如果要避免时间不一致问题,就应当保持独立,以此来确保“维持物价稳定”这一承诺的信誉。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合作依旧不可避免。为了防止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的边界模糊,购买国债这一措施应当只在像疫情这样的紧急时刻使用。否则,可能会出现财政政策过度依赖货币政策的情况,还可能出现央行对市场影响力过大的问题,从而导致市场对公共财政的约束力减弱,还可能导致央行不得不保持低利率,从而失去维持物价稳定的能力。 目前,欧央行致力于将中期通胀率控制在接近但略低于2%的水平。该政策仅具有前瞻性,不考虑过去的通胀率是否偏离目标。然而,怀德曼对上述政策表示怀疑。他认为,该政策可能会形成货币政策将由财政政策主导的错误认知,从而使得央行锚定通胀预期更为困难。 怀德曼指出,在参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过程中,央行要坚守狭义的央行职责——维持物价的稳定。这需要央行充分理解气候变化、气候相关政策与央行职责的关系(如气候变化对金融系统及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央行数字货币将使公民也可以像目前的银行一样,在电子环境下使用公共货币,但欧央行仍然会继续提供现钞服务,数字欧元只是一种补充手段。数字欧元的广泛使用会改变银行系统的功能,并影响金融稳定。欧央行在设计央行数字货币的时候,应当考虑如何规避这些风险。[4] 欧央行 美国劳动力成本与通胀之间的关系 欧央行8月9日发表工作论文,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在过去三十年间美国劳动力成本到物价的传导关系显著减弱这一问题,并指出学界提出的四点因素的确推进了该关系减弱的进程。第一,通胀环境:当总体通胀转向较低水平区间,而当通胀率低于历史平均值时,劳动力成本到物价的传导关系将变得较弱。第二,经济冲击类型的变化:传导效果最强的是需求冲击,供给冲击下的劳动力成本传导较弱,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2000年代中期,供给冲击成为了美国的主要经济冲击,这就导致传导效果明显减弱。第三,贸易一体化程度提高:在更为开放的行业中,劳动力成本的传导效应更弱。第四,公司市场力量的长期上升:劳动力成本传导效应不断降低的行业中,市场力量呈现集中的趋势,而其他行业传导效应基本保持不变,这就使得整体产业的传导效应进一步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研究结果支持了贸易一体化及市场力量集中对传导效应的作用,但分析表明,这两个因素的总体效应过小,所以它们不是解释美国劳动力成本和物价关系的整体变化的主要因素。 总体来看,传导效应的减弱与经济结构性变化趋势有一定的关系,并且,这一趋势很难被快速扭转。因此,该研究也为美联储“可以在不引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维持就业市场强劲”这一观点提供了证据。[5] 编译:贺怡源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助理 审校:胡志浩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1] Mariano Moszoro, “The Direct Employment Impact of Public Investment,” 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WP/Issues/2021/05/06/The-Direct-Employment-Impact-of-Public-Investment-50251 [2] Mariano Moszoro, “Putting Public Investment to Work,” https://blogs.imf.org/2021/08/11/putting-public-investment-to-work/ [3] Phurichai Rungcharoenkitkul, “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Covid-19: a Mid-term Review,” https://www.bis.org/publ/work959.htm [4] Jens Weidmann, “Jens Weidmann: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Role of Central Banks—an Outlook,” https://www.bis.org/review/r210809b.htm [5] Elena Bobeica, Matteo Ciccarelli, Isabel Vansteenkiste, “The Changing Link between Labor Cost and Price Inf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https://www.ecb.europa.eu/pub/pdf/scpwps/ecb.wp2583~50c8fa6c72.en.pdf?1a42a8d3358db9cb6dd4f1eaeb5f3640
全 文ALL

【NIFD季报】2021Q2银行业运行

2021年08月20日

2021年二季度,商业银行主要盈利和资产质量指标持续改善,总体表现较为平稳。2021年6月末,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到281.3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9.2%,继续保持较高增长。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1万亿元,同比增长11.1%,连续三个季度有所改善。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2.06%,较一季度小幅下降,行业整体息差企稳,仍需关注农商行净息差下降幅度。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1.76%,同比下降0.19个百分点,连续三个季度出现下降。商业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为193%,较上季末上升6.09个百分点,这反映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加强,但不同银行分化明显的情况依然存在。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0.5%,11.9%,14.5%,较一季度均有所下降,主要源自于核心一级资本补充乏力。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覆盖率为141.2%,较去年高点下降了10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为57.62%,较上季末下降0.85个百分点,不同类型银行流动性分层现象日趋明显,流动性风险依然是部分中小银行面临的重要挑战。 展望2021年三季度,稳定中小微信贷和房地产政策、推进碳中和与科技创新、改善风险管控等目标对银行信贷投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机构仍需合理安排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全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银行机制改革、公司治理完善以及金融风险处置等重点工作将会继续推进。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2021年上半年债券违约情况回顾与展望

2021年08月19日

全 文ALL

李扬:研究货币要有结构视角

2021年08月18日 李扬

全 文ALL

银行理财转型稳步推进,资管市场竞合格局将迈入新发展阶段

2021年08月13日

全 文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