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周报 2023年第28期
2023年07月10日
一、蚂蚁集团及旗下机构被罚71.23亿元
近期,针对蚂蚁集团及旗下机构过往年度在公司治理、金融消费者保护、参与银行保险机构业务活动、从事支付结算业务、履行反洗钱义务和开展基金销售业务等方面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金融管理部门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反洗钱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保险法》《证券投资基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对蚂蚁集团及旗下机构处以罚款(含没收违法所得)71.23亿元。要求蚂蚁集团关停违规开展的“相互宝”业务,并依法补偿消费者利益。此外,针对以往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金融管理部门近期也对邮储银行、平安银行、人保财险和财付通公司等实施了行政处罚。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出台一系列制度办法,初步形成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发展与监管制度框架,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目前,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存在的大部分突出问题已完成整改。金融管理部门工作重点从推动平台企业金融业务的集中整改转入常态化监管。(证监会网站)
二、监管摸底商业银行网络直播销售风险
近期,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纷纷加入网络直播开展业务营销,关于贷款直播的话题引发业内关注。相关业务火热开展进行的同时,监管也正着手摸底直播贷款风险。7月5日,界面新闻从相关渠道独家获悉,原银保监会风险处置局7月4日向各家银行下发《关于开展网络直播销售情况调研的通知》,拟开展书面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关注银行2021年以来的网络直播销售情况和过往的投诉纠纷。近期,直播贷款火出圈,离不开部分网络主播在直播间“送温暖”。各大短视频平台上,主播们晒出各种贷款福利,有的甚至直接在直播间挂出了贷款申请H5链接,并通过各地低息、折扣方式在直播间揽客,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围观申请。除了助贷平台,银行、消费金融公司都纷纷加入网络直播开展业务营销。但金融作为特许经营行业,如今将贷款直播纳入营销新渠道,其边界应在哪里?直播带货的模式能在金融领域走通吗?这或许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监管和行业需要共同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界面新闻)
三、可转债市场首个退市整理期敲定 市场风格分化明显
*ST蓝盾最新公告称,7月10日,蓝盾转债将步入退市整理期,首个交易日无价格涨跌幅限制。这是可转债历史上首只步入退市整理期的转债。自2017年加速扩容后,目前可转债市场动态市值规模已超过万亿元,但其中有不少发行可转债的公司,业绩呈现出较大波动性,产生退市风险。市场人士表示,退市风险对于整个可转债市场影响深远,一方面投资者开始重点关注公司基本面的变化;另外一面,市场博弈也更趋激烈。数据显示,受到蓝盾退市的影响,目前跌破面值的可转债数量已经高达15只,包括帝欧、正邦、鸿达、广汇转债等。一位可转债研究人士表示,退市的潜在影响之一就体现在市场开始重视负面信息的冲击。周一,受到实控人、董事长被实施留置措施影响,卫宁转债重挫7%,正股重挫19.96%。但也有机构人士表示,从历史规律看,往往信用冲击后的低谷或许是市场布局的好时点。(上海证券报)
四、监管剑指保险业违规行为
今年以来,保险行业延续强监管态势。记者梳理发现,监管机构对多家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开出罚单。部分机构收到百万元级罚单,也有机构的违规行为被顶格处罚。机构、个人双罚成为常态,有责任人被终身禁业。今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挂牌,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业内人士认为,监管质效将进一步提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此前公开表示,坚决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厘清责任边界,拉紧责任链条,加强综合治理,完善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协作、多层次贯通的责任体系,真正实现监管“全覆盖、无盲区”。监管在“重拳出击”的同时,对保险行业监管更加精细化。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银行保险监管统计管理办法》《关于开展保险机构销售人员互联网营销宣传合规性自查整改工作的通知》《一年期以上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规则》等。(中国证券报)
五、预计美国和欧元区在未来12个月内较大概率出现衰退
7月6日,渣打银行财富管理部发布2023年下半年《全球市场展望》,报告预计,美国和欧元区在未来12个月内较大概率出现衰退,但衰退将从2024年第一季度开始,比之前预期的要晚,因此美联储或将在今年剩余时间暂停加息。与此同时,报告指出,中国仍然处于全球经济周期的另一端,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超过5%的目标,有关部门将持续实行货币和财政刺激措施,以确保优质的经济增长。渣打中国副行长,个人、私人及中小企业银行部总经理李峰表示:“尽管全球经济复苏遇到多重挑战,但我们看到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好于年初预测,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驱动力。”渣打预期,全球股市短期内可能进一步上涨,但经济增长的领先指标(尤其是在美国)依旧不太乐观。对此,渣打建议投资者坚持分散投资的策略。(蓝鲸财经)
全 文ALL
张晓晶: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为全球发展提供新动能
2023年07月07日
全 文ALL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晶会见奥地利央行行长霍尔兹曼一行
全 文ALL
迎接中小银行的经营挑战
2023年07月06日
曾刚
全 文ALL
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践与成效
2023年07月05日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25期
2023年07月03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人民银行增加小微和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
为贯彻落实6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发挥精准滴灌作用,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促进扩大就业,支持经济内生动力恢复。其中,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分别增加额度400亿元、1200亿元、400亿元,调增后额度分别为8000亿元、17600亿元、7400亿元。
(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切实支持“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服务普惠金融长效机制建设。
(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支持恢复和扩大有效需求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近日表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金融业运行整体平稳,风险总体可控。金融监管总局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准确把握当前形势和任务,扎实做好金融监管重点工作。支持恢复和扩大有效需求,全力以赴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网站)
点评
金融支持恢复和扩大有效需求,关键在于深化金融服务的有效性。消费金融等金融支持将进一步激发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潜力,助推消费升级。
(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拟对15家险企开展偿付能力数据真实性现场检查
6月30日,经济观察网记者获悉,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拟在下半年展开2023年度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监管评估工作。风险评估公司涉及北京、上海、天津等15地银保监局以及36家保险公司。(经济观察网)
点评
作为偿付能力达标与否的关键指标之一,保证充足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对险企正常经营来讲至关重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拟对15家险企开展偿付能力数据真实性现场检查,有利于督促保险公司不断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强化风险管理主体责任,在风险管理方面取得持续进步。
二、观点聚焦
(一)李扬:问题金融机构处置应从财政和金融等多角度考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日前表示,对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一直是关注的重点。就国内情况而言,如何协调处置问题金融机构,如何处置它们与房地产市场、地方融资平台及地方财政的关系等,都出现了新的情况,值得思考。总体来说,中国的问题金融机构处置要从财政、金融、社会稳定等多个角度考虑,要将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促进金融稳定、保证社会稳定等置于最重要的地位。
(中国经济新闻网)
(二)陈道富:构建筹资与投资并重的资本市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道富日前指出,实现金融与产业、科技良性循环,关键在于健全具有价格发现和价值培育功能的资本市场,加快全面实行注册制,构建更加重视中小投资者保护、筹资与投资并重的资本市场。完善多层次的统一债券市场,加快监管规则和基础设施统一,发挥票据在真实背景和支付对价基础上的适度融资功能,激发交易型金融市场。
(金融投资报)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3年第27期
2023年07月03日
一、年轻群体信用卡违约的原因及规制
随着网络消费、分期付款、持卡消费有礼等业务不断花样翻新,信用卡在为普通百姓的信贷消费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刺激了人们的购买欲望,而过度的提前消费往往会伴随一些法律风险,引发诉讼纠纷的案件逐渐增多。调研显示,信用卡使用最频繁、违约率最高的用户都集中在年轻群体,他们对信用卡法律风险、信用风险普遍预防和判断能力较弱,催生了“隐形贫困人口”“月光族”“吃土族”等新生网络流行词的走红,同时影响了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信用卡风险来源是多方面的,国家、社会及个人等相关主体应共同努力,形成解决及防范信用卡风险的合力。除了法律法规的完善,信用卡业务更应注重内部风险控制和外部诚信体系建设的统一,一方面,应尽快建立和健全有效的信用卡业务内部控制体系;另一方面,应重视诚信体系的建设和强化对恶意透支的打击力度。(法治日报)
二、国家外汇局通报十起外汇违规案例
6月29日,国家外汇管理局通报10起外汇违规案例,涉及近年来国家外汇局处罚的7家企业和3名个人,涉案金额最高达711.6万美元,案件罚款金额最高达283万元人民币。国家外汇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国家外汇局持续加大警示教育力度,常态化开展违规案例通报工作。本次通报10起企业和个人逃汇案例,旨在引导企业和个人通过依法合规渠道办理外汇业务,提示非法渠道风险,共同维护良好的外汇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为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国家外汇局在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的同时,始终保持对虚假、欺骗性交易的高压打击态势,持续加大对虚假贸易收付和投融资执法检查力度。在2023年全国外汇管理工作会议中,国家外汇局也强调,2023年外汇管理重点工作包括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完善外汇市场微观监管,加快建立“实质真实、方式多元、尽职免责、安全高效”的真实性管理机制。加强非现场能力建设,严厉打击外汇违法违规活动。(中国证券报)
三、今年A股已有48家被立案 6成涉信披违规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48家上市公司或公司相关责任人被立案,调查机构除了证监会之外,还包括地方公安等其他部门。立案调查对象包括公司、高管、实控人、控股子公司等。其中,公司高管被立案调查的共有6家,除了最近的三七互娱,还有ST熊猫、易事特、集友股份、复旦复华等。调查原因包括涉嫌操纵证券市场、短线交易以及信披违规,也是资本市场三大违法违规“重灾区”。值得注意的是,信披违规是上市公司被立案调查的主要原因。48家涉及立案调查的上市公司中,有30家都涉嫌信息披露违规,占比超6成。除了上述的三七互娱、金通灵,还有棕榈股份、天沃科技、奥联电子等等。新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未按规定报送有关报告或者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信息披露义务人最高可罚500万元,责任人员最高可罚200万元。随着全面注册制的启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更加细致,监管也更加严格。(红星新闻)
四、因多项违规事实 雪松信托被罚220万
近期,雪松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因多项违规行为被原中国银保监会江西银保监局罚款220万元。江西监管局在处罚信息公开表中称,雪松信托存在以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名义误导投资者、违规审批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信托产品净值化管理不到位、未按规定向投资者披露信息、开展存在利益冲突的交易且未向投资者披露的多项违规事实,因此被处以220万元的罚款。与此同时,雪松信托多名责任人也被江西监管局警告并处以10-20万元不等的罚款。近期,雪松信托多次收到罚单。6月13日,江西监管局曾发布罚单,对雪松信托原董事长和原总经理等相关高管进行了处罚。从业绩来看,雪松信托也面临着较大压力。6月初,雪松信托披露了公司2022年年报。年报显示,2022年雪松信托实现营业收入2.25亿元,同比下降60.9%;净利亏损1.48亿元,同比下降87.72%。(上海证券报)
五、美国企业债务危机风雨欲来
6月份美联储议息会议为市场提供了两方面信息:第一,暂停加息,以便能更好地评估既往加息的效果;第二,由于通胀下降缓慢及美国经济的韧性,下半年加息50个基点的可能性较大,并且美联储暗示联邦基准利率可能在高水平维持较长时间,即2023年降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对于不少美国企业来说,这并非好消息。在未来几个月,美企违约率可能会进一步上升。美国作为一个高度金融化的经济体,金融业在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比重。为配合金融体系的高强度运转,美国政府长期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维持低利率的投资环境。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借贷规模都相当大。在美联储持续加息影响下,美国企业面临高利率和经济增长疲软的双重压力。美国企业在巨大的经营压力下,不得不通过大规模裁员来节约开支。特别是在银行业不断缩紧信贷条件的情况下,面对即将到期的巨额企业债务,如何获得新的资金或重组债务,是未来几年内很多美国企业将面对的最大挑战。(金融时报)
全 文ALL
从ChatGPT看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2023年06月30日
全 文ALL
聚焦培育境外真实粘性需求的人民币国际化策略调整
2023年06月29日
全 文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