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评论》编委会暨“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成功举办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15期
2023年04月24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人民银行:我国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在202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以我为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始终坚持稳健的调控理念。近几年,国内外面临的超预期冲击较多,货币政策一直坚持稳健的取向,量价一直都是适度和比较平稳的,应对了来自内外部的多重冲击,实现了较好的调控效果。二是以我为主,把国内目标放在首位。我国是超大型经济体,必须主要根据国内宏观经济和物价形势进行调节,自主把握货币政策三是坚持汇率由市场决定,为以我为主创造条件。汇率机制缺乏灵活性是约束货币政策自主性、在宏观上导致经济金融脆弱性的重要原因。四是创新和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有力支持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我们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结构性货币政策“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内嵌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精准有力加强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稳字当头,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确保利率水平合适,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对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中国人民银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退出是平稳有序的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在202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人民银行注重发挥好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比较多。尤其是去年,为应对疫情冲击,稳经济大盘,中国人民银行针对特定领域出台了多项新的工具,包括支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保交楼等等。总的来说,结构性货币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多数的结构性工具是阶段性工具,设立时都有明确的实施期限。在实施期结束时,如果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或者商业银行服务意愿和能力已经有效提升,结构性工具完成了政策目标,就会按期及时退出。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点评
中国人民银行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再贷款、再贴现等长期性工具的稳定性,同时实施好多项仍在实施期的阶段性工具,为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了持续的支持。
(三)中国人民银行:多措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在202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配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从供需两端持续发力,继续抓好各项政策落实落地,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点评
前一段时期,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建立了新发放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了因城施策原则下首套房贷利率政策的双向动态灵活调整,对于着前期稳经济大盘、稳定房地产政策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二、观点聚焦
(一)孙天琦:硅谷银行破产及其处置的启示
从总结经验教训、推进我国风险处置、维护金融稳定工作的角度看,硅谷银行破产事件带来五个启示:一是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要能够及时、真实、准确地反映其经营情况;二是极速且强力的监管应对是处置金融风险的关键;三是充足的风险处置资源很重要;四是针对问题银行的处置,金融管理部门要有高度明确且足够充分的法律授权;五是要有效发挥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
(CF40青年论坛)
(二)黄益平:循序渐进地建设数据交易市场体系
北大国发院副院长、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50人论坛委员黄益平教授近日表示,数据是非常重要、非常特殊的生产要素,主要通过改善经济效率、提高生产率来推动经济增长。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这样的大规模赶超型经济体来说,数据要素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发挥数据潜能,应采用相对分散、循序渐进的方式,稳健地推进数据交易发展。起步时应允许“小商小贩”式的场外交易,等到条件成熟,数据交易向交易所转移会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3年第17期
2023年04月24日
一、30年期国债期货上市 助力金融风险防范
首批三个30年期国债期货合约于4月21日在中金所上市交易,30年期国债期货合约的上市,标志着我国收益率曲线风险管理工具最后一块拼图的完成,实现了国债期货品种从收益率曲线中短端到超长端的完全覆盖。2013年以来,我国5年期、10年期、2年期国债期货在中金所相继成功上市,为投资者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场内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也是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30年期国债期货的推出,将填补我国超长期利率风险管理产品的空白,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配套风险管理工具,改善超长期国债投资软环境,提高国债市场透明度和信息量,提升中长期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能力,促进债券市场稳定运行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必将成为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又一里程碑事件。上市30年期国债期货为广大金融市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风险管理工具,有助于进一步改善超长期国债的投资软环境,提升中长期资金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能力。(证券时报网)
二、央企要高度关注房地产信托等领域风险
4月17日,国资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的通知》指出,加强震慑筑防线,严肃查处重大违规问题线索。对国资委三令五申严禁的融资性贸易、“空转”“走单”虚假业务问题“零容忍”。《通知》提示,2023年,各中央企业要高度关注房地产信托、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非主业投资等领域存在的风险。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十四五”时期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关口。专家表示,中央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进行经营及投资活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企业内部规定,央企集团公司应做好集团管控工作,加强对所属企业的监管,防范经营风险,避免发生违规经营投资行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中国证券报)
三、2亿产品逾期 恒银科技踩雷信托
4月11日,A股恒银科技公告披露其购买的两款逾期兑付信托计划进展,两项信托计划分别是长安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长安宁—盈祥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以及国民信托有限公司发行的“国民信托·慧金 87 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上述信托计划金额合计1.85亿元,预计收益金额高达2925万元。两笔信托逾期近半年,恒银科技仍未收回近2亿元本金及投资收益。“长安宁—盈祥1号”的融资方为昔日养猪巨头正邦集团有限公司,也是正邦科技的大股东。恒银科技踩雷的另一个信托计划融资方为地产公司,“慧金87号”资金用于向天津致融建筑材料销售有限公司发放贷款,以供借款人日常生产经营周转。融创华北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为该信托计划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截至目前,恒银科技共计收到该产品投资收益1298.59万元,本金近1.7亿元及剩余投资收益到期未兑付。恒银科技表示,此次投资款项的收回时间尚存在不确定性,存在本息不能全部兑付的风险。(21世纪经济报道)
四、30年零违约历史或打破 万亿市场大变局
近期,蓝盾转债、搜特转债的正股濒临退市,蓝盾转债也面临着违约风险。可转债历史上的退市案例和违约案例或将出现,30年的零违约信仰可能也将由此打破。对于目前的转债估值,有的私募表示转债估值在当前背景下仍是合理区间,可以结构化优选正股前景好的转债,也有私募则直言目前暂时规避转债投资。蓝盾转债的正股*ST蓝盾在3月底发布正股可能终止上市(退市)以及转债可能违约,4月份以来再度发布正股可能面临触发多项财务指标退市,以及可转债也要退市的公告。近期*ST蓝盾更是股价收盘价持续低于1元面值,更面临触发面值退市风险。即使如此严峻形势,蓝盾转债的最新收盘价格居然仍高达218元,溢价率超240%。多家私募机构也提示该转债的高溢价风险。(中国基金报)
五、信贷紧缩已开始 1万亿美元存款流出银行
摩根士丹利首席股票策略师迈克·威尔逊日前警告称,硅谷银行(SVB)事件引发的信贷紧缩已经开始,数据显示银行明显收紧了放贷标准。在周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威尔逊表示,由于银行争相抵消存款急速流失的影响,过去两周贷款出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降幅。自SVB破产以来的一个月,存款流失的速度有所加快。“数据表明信贷紧缩已经开始”,威尔逊在报告中称。他补充称,自美联储一年前开始加息以来,已有1万亿美元的存款从美国银行系统撤出。最近的小企业贷款调查进一步说明了信贷紧缩,上周的调查显示,信贷供应量出现了20年来的最大降幅,同时贷款利率达到了15年来的最高水平。信贷收紧对美国经济和市场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自从美联储开始积极加息以降低通胀以来,美国经济和市场已经受到挤压。由于企业和家庭都难以获得信贷,金融环境收紧可能会增加今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一连串银行倒闭和随之而来的信贷紧缩巩固了威尔逊的观点,今年美股将陷入困境。(财联社)
全 文ALL
论新发展阶段的中国特色宏观调控
2023年04月03日
董昀
宏观调控是协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抓手。经过长期探索,一套富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已初步建立,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目标,以统筹发展和安全为重大原则,以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为重要途径,以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遵循,持续完善中国特色宏观调控体系,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全 文ALL
唤醒乘数效应
2023年04月14日
全 文ALL
净息差收窄 农商银行如何缓解经营压力
2023年04月21日
全 文ALL
关于经济金融不确定性的思考——全球金融危机的学理性反思
2023年04月21日
全 文ALL
2023年首季货币政策:“润物细无声”
2023年04月20日
刘磊
全 文ALL
综合运用宏观政策工具应对气候相关金融风险
2023年04月19日
全 文ALL
优化外汇管理,缓释外部风险
2023年04月07日
全 文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