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报道 > 为民便民数字化重塑金融生态

Home > MediaCoverage > 为民便民数字化重塑金融生态

为民便民数字化重塑金融生态

作者 Author 李广子

在党和国家的正确引领下,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更迭,数字中国建设如火如荼。

随着以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与金融业务的不断融合,银行业数字化转型也取得跨越式发展。数据显示,2016~2020年银行业科技投入从1135亿元上升到2078亿元。

从1979年国务院批准银行业引进外国计算机进行试点开始至今的四十余年中,商业银行一直对技术的价值有充分的认知。最近10年,不同行业围绕技术而形成的跨界竞合,让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如今“无科技不金融”已成为行业普遍共识。

智能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

从1979年国务院批准银行业可以引进外国计算机进行试点开始,我国银行信息化之路至今已有四十余载。在过去四十年间,商业银行构建了基于服务器的中型网络,实现了同城的通存通兑,银行内部办公网络逐渐IP化,有了现代化支付系统,开启了数据集中模式,网上银行兴起,云计算开始应用……

同时,国家出台了多项促进金融科技发展的政策规划,“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促进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将创新驱动作为发展方向,具体到金融科技领域,重点提到“要提升金融科技水平”。 在党和国家的科学部署下,银行业逐步由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转变到掌握核心技术赋能行业发展,并且在数字货币等多项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如今智能银行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早年间银行柜台前摞得高高的账本和工作人员用的算盘早已不见踪影,2018年建行首推“无人网点”, 进入银行,会有带有显示屏的机器人相迎,客户通过人脸识别及语音导航技术等办理存取款、转账、信用卡等业务。

商业银行加码构建数字化新型模式,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最直观的感受便是银行物理网点的数量不断减少,大量的业务离柜化。银行从“向规模要效益”到“轻型银行”的转变不过短短几年时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银行支行或分理处网点关闭,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截至6月23日,已有约1000家商业银行网点关闭。

传统物理网点关闭,取而代之的是智慧银行的建设。近些年,多家银行在年报中披露网点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例如,工行去年年报显示,该行完善数字化服务,打造新型“云网点”,优化旧型网点,推动新旧服务渠道融合打通。

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6~2019年银行业的平均离柜率分别为84%、87.58%、88.67%、89.77%。202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达3709.22亿笔,同比增长14.59%;离柜交易总额达2308.36万亿元,同比增长12.18%;行业平均电子渠道分流率为90.88%。

2020年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公开表示,我国金融科技应用在许多方面已处于世界前列。移动支付、电子清算、网上银行、数字信贷飞速发展。目前,银行业离柜交易率已接近90%。小微企业贷款过去是20~30天的审批周期,现在通过科技平台实现了“秒申秒贷”“立等可到”。其表示,将继续支持金融科技的发展,密切关注和评估科技革命对金融业的影响趋势,并做好前瞻性部署安排。

科技子公司赋能转型

数字化转型,掌握核心技术是关键。2019年,央行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明确提出金融机构要“提升新技术自主掌控能力”。

记者了解到,在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等概念兴起之前,商业银行在内部设立信息科技部门,部分银行单独设立了研发中心与事业部。银行业所指的科技人才主要是信息科技部员工。但在过去的6年中,国内大中型银行积极布局独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截至今年,已有12家上市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

2015年7月,央行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同年11月,兴业银行在上海成立兴业数字金融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家银行系科技子公司。随后,国有大行及股份行纷纷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提速。2020年,农银金科和交银金科相继成立,银行系科技子公司再添新兵,有力推动行业金融科技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通过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银行加快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成立初期,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以服务集团及集团内部子公司为主,近年来,部分银行逐步实现技术输出、服务同业。典型的案例如兴业数金以软件接入方式与天津银行在移动支付领域达成合作,金融壹账通建立了自助式开放平台“金科空间站”,供中小银行根据需求自助选购金融科技产品。

未来,银行系科技子公司还将持续发力。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认为,银行系科技子公司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现有的客户数据积累以及对银行业务的专业性上。其认为,未来G端是金融科技子公司有待深入开发的领域,市场空间巨大。

“场景+开放”重塑生态

秉承“把普惠金融落到实处”的服务宗旨,银行业以金融科技为依托加速技术创新,让民众享受更便捷美好的生活,从而推动实现金融科技赋能实体经济的宏伟蓝图。从2018年开始,开放银行成为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新赛道,开放银行让金融“无处不在”。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开放生态的形成,将使金融服务无缝嵌入到生活场景中,这也意味着,银行可能不再是一个物理上能够感知到的概念,也许当用户在餐厅、商场甚至是健身房等场所产生了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时,打开某个生态方的APP,甚至“银行”二字都不会出现,但银行的服务已经出现。

2018年7月,浦发银行在业内首发“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带动了国内开放银行建设热潮。经过3年的探索,目前商业银行开放生态场景比比皆是,如民生银行日前宣布推出“云银行生态平台”, 以“行业云+金融云”为基础,以金融场景和生态服务为切入点打造全新银行服务模式;北京银行发布开放银行1.0,着力在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园区、数字政务、数字文创五个领域构建场景生态;平安银行升级开放银行平台,通过开放生态的“走出去”“引进来”战略落地构建多元化场景生态等。

银行业资深观察人士苏筱芮表示,在不断实践中,国内开放银行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数量,各家银行所上线的接口、接入的外部合作方数量均出现显著上升;二是场景,开放银行与场景深度融合,覆盖到教育、医疗、供应链金融、交通等各行各业,对各类场景不断渗透;三是体验,开放银行通过API、H5、小程序等各类方式连接外部合作方,为用户带来更为优质的服务体验,进而反哺银行的获客与活客。

开放银行在提高用户体验及促进银行业务高质量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孙扬表示,银行将基础的能力,如账户、支付、财富管理、申请小额贷款等能力,通过开放银行开放给个人或者商户场景的平台,比如餐饮、出行、零售等,客户可以在平台上便捷地使用基础银行服务。此外,银行将面向供应链金融和小微金融的贷款服务能力,升级为产融平台,通过叠加财务资金管理、供应链信息管理、流程支持等高阶能力,通过“B端贷款+非贷款服务”,从整个核心平台企业到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实现产业链完整链条的金融能力赋能,并对特色产业链叠加差异化的服务模块。

孙扬认为,未来银行还会将账户、资金管理、财富管理、投研等能力集成起来,打造面向托管行业的解决方案,帮助保险、公募基金、养老等行业的数字化托管。此外,银行还将积极引入新技术再造开放银行流程,让开放银行具备更多可以提升场景体验和效率的技术能力,比如引入5G技术再造渠道场景,引入区块链再造供应链资产流转场景,引入“物联网+机器视觉”再造线下风控等。


相关专家的媒体报道
Relevant Experts MediaCoverage
相关研究项目的媒体报道
Relevant Project MediaCoverage
相关研究中心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