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首先在中国爆发,并迅速蔓延至全球各地。为缓解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及金融市场的冲击,3月份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央行相继宣布降息+QE等宽松货币政策,增加市场流动性,为家庭、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有效支撑。美联储两次紧急降息至0%,并开启无限量QE;欧洲央行维持主要再融资利率为0%,扩大量化宽松力度;日本央行维持政策利率为-0.1%,进一步扩大宽松力度;英格兰银行两次降息至0.1%,并扩大资产购买规模。受此影响,主要发达国家债券收益率在一季度也进一步下探,全球进入超低利率时代。
为大力支持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我国央行也采取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措施,前后实施三次降准共释放1.75万亿元的长期流动性,安排3000亿元的专项再贷款、1.5万亿元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总体来看,我国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逐步下行,金融市场保持稳定,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支持了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
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债券市场发行金额12.02万亿元,同比增长15.73%,一季度末,债券市场存量规模达100.86万亿元。分类别来看,国债发行规模加大,特别国债将再次发行;为稳增长、保民生,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再度提速增量;金融机构补资本需求加大,金融债发行加速;非金融企业债在一季度的发行量也创新高。
在国内外市场利率下降以及避险情绪增加的影响下,我国债券市场收益率整体大幅下行,并且与上年末相比,一季度末的债券收益率曲线陡峭化,表明我国经济后期走势将出现好转。此外,利率下降导致短期收益率降幅较大,但受未来不确定性因素影响,长期利率降幅相对较小,期限利差走阔;市场短期流动性充裕,信用差走势分化,短期信用利差下行,长期信用利差上行。
受多重因素影响,一季度,债券市场的新增违约金额再创新高,违约规模为514.17亿元。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资金周转严重不足,导致企业流动性危机,债券到期兑付困难,构成违约。在新增违约金额中,北大方正破产重整导致的违约金额占比较大,也引起国有企业违约金额大增。此外,随着债券违约的常态化,违约债券发行时的主体评级开始以AA及以上等级为主,并向AAA等级蔓延。
未来一段时间,世界经济难以改变下行走势,超低利率将成为新常态,避险情绪仍将主导各类资产价格,债券收益率可能将维持低位。我国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国家,并且我国在金融稳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优势,使得人民币资产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和一定的避险特征,我国国债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吸引力。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