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系列报告 > 每周监管资讯(2020年第26期)

Home > SeriesReport > 每周监管资讯(2020年第26期)

每周监管资讯(2020年第26期)

一、监管动态

证监会对獐子岛公司案作出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决定

近日,证监会依法对獐子岛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作出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决定,对獐子岛公司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罚款,对15名责任人员处以3万元至30万元不等罚款,对4名主要责任人采取5年至终身市场禁入。

獐子岛公司在2014年、2015年已连续两年亏损的情况下,客观上利用海底库存及采捕情况难发现、难调查、难核实的特点,不以实际采捕海域为依据进行成本结转,导致财务报告严重失真,2016年通过少记录成本、营业外支出的方法将利润由亏损披露为盈利,2017年将以前年度已采捕海域列入核销海域或减值海域,夸大亏损幅度,此外,公司还涉及《年终盘点报告》和《核销公告》披露不真实、秋测披露不真实、不及时披露业绩变化情况等多项违法事实,违法情节特别严重,严重扰乱证券市场秩序、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獐子岛公司案的查证涉及对深海养殖水产品底播、捕捞、运输和销售记录的全过程追溯。证监会统筹执法力量,走访渔政监督、水产科研等部门寻求专业支持,依托科技执法手段开展全面深入调查。獐子岛公司每月虾夷扇贝成本结转的依据为当月捕捞区域,在无逐日采捕区域记录可以核验的情况下,证监会借助卫星定位数据,对公司27条采捕船只数百余万条海上航行定位数据进行分析,委托两家第三方专业机构运用计算机技术还原了采捕船只的真实航行轨迹,复原了公司最近两年真实的采捕海域,进而确定实际采捕面积,并据此认定獐子岛公司成本、营业外支出、利润等存在虚假。

证监会一贯重视科技执法工作,在案件查办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查办了包括信息披露案、操纵市场案、老鼠仓案等多起大案要案,有力地打击了证券市场违法行为。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证监会稽查执法工作将更加智慧、更加高效、更加精准,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必将无处遁形。

(证监会官网)

点评

2014年至2019年间,獐子岛多次披露扇贝意外大规模死亡引发市场争议。证监会此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击引发市场高度关注的信息披露违规违法行为,突显了监管机构坚决打击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决心,有利于净化市场环境。证监会对獐子岛及相关责任人处以顶格行政处罚后,下一步是否会引发投资者民事诉讼值得关注。

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保监会行政处罚办法》

为统一规范机构改革后银行业和保险业行政处罚程序,提升金融违法违规成本,严肃整治金融市场乱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中国银保监会近日印发《中国银保监会行政处罚办法)》(下称《办法》)。

起草过程中,银保监会就《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对社会各界的反馈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对于优化行政处罚工作流程、完善行政处罚信息管理等科学合理建议予以充分吸收采纳。

《办法》着眼于规范行政处罚程序,提升行政处罚效能,提高执法公信力,对银行业保险业行政处罚程序作了全面规范,重点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整合优化行政处罚工作机制。《办法》整合优化了银行业、保险业行政处罚程序,确立了公平、公正、公开、程序合法、过罚相当等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建立“查审分离”的处罚工作机制,规定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设立行政处罚委员会,明确了立案调查部门、案件审理部门各自的职责。

二是完善行政处罚工作流程。《办法》对行政处罚案件管辖、立案调查、审理审议、权利告知与听证、决定与执行等处罚工作全流程做了规范,将实践中成熟的做法加以总结固化,同时根据监管工作实际完善处罚工作流程,加强工作环节之间的有机衔接,提高行政处罚工作效率。

三是依法加大行政处罚力度。为提高违法违规成本,严肃整治金融市场乱象,《办法》在规范处罚工作流程的同时,也注重推动加大处罚执法力度,例如优化管辖规定,便于及时就近执法,加强查处协同,提高处罚效率,明确对屡查屡犯、不配合监管执法、危害后果严重,造成较为恶劣社会影响等行为,依法从重予以处罚,强调人员责任追究,规定在处罚银行保险机构时,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同时强化行政处罚与党纪问责的衔接,规定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应当按照规定报送纪检监察部门等。

四是充分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办法》规定,作出处罚决定前,应当事先告知当事人拟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其有陈述申辩权利,符合听证条件的,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听证,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明确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有权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办法》共10章104条,包括总则;处罚案件管辖、立案调查的流程及程序要求、证据的种类,以及各类证据取证要求;案件移送审理的标准和材料要求,审理案件的基本规范,以及行政处罚委审议案件的议事规则;行政处罚的事先告知与听证、当事人陈述申辩意见的复核、处罚决定的作出与执行;违法实施处罚的法律责任等内容,充分整合优化了银行业、保险业行政处罚程序。

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开展银行业保险业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工作的通知》

近几年全国银行业保险业市场乱象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经营管理乱象得到有效遏制,重点领域突出风险得到有序化解,资金脱实向虚问题得到有力纠正,为当前金融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巩固拓展乱象整治成果,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开展银行业保险业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要求,乱象整治“回头看”工作要按照“六稳”和“六保”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依法严查严处为导向,防止乱象反弹回潮,推动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等各项政策落到实处。通过持续集中整治,实现屡查屡犯的违法违规行为明显减少,银行保险机构内控合规长效机制建设明显进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明显提升。

《通知》明确,对连续三年市场乱象整治工作进行“回头看”。一看主体责任是否落实到位,二看实体经济是否真正受益,三看整改措施是否严实有效,四看违法违规是否明显遏制,五看合规机制是否健全管用。要求全系统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大意义,把握好治乱象、防风险与稳增长的有机统一。督促银行保险机构把普惠金融政策红利切实传导到民营小微企业,不断推动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依法严厉打击通过融资政策便利获得的贷款违规进行资金套利行为。持续深入开展宏观政策执行、股权与公司治理、业务经营、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等领域违法违规问题排查,对打着“金融创新”幌子花式翻新的违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

《通知》强调,各银行保险机构要大力推进根源性整改,做到深自查、真整改、严问责,建立健全全员管理制度,把治理金融乱象与培育稳健风险文化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依法合规经营和风险管理水平。各级监管机构对违反宏观调控政策、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以及屡查屡犯等违规问题要加大查处力度,对因金融腐败和违法犯罪破坏市场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甚至诱发风险事件的一律严惩不贷。

(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2019年7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对外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有关举措》,将原定于2021年取消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的时点提前至2020年。目前,已有6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顺利落地。摩根大通期货股权变更的获批,将进一步推动证券期货行业的对外开放程度。

2017年以来,通过多轮整治,银行保险市场乱象得到有效遏制,但是部分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不健全,风险管理薄弱等问题依然突出。此次整顿,在银行业主要针对宏观政策执行、股权与公司治理、信贷管理、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创新业务等;在保险机构主要针对宏观政策执行、公司治理、保险资金运用、销售理赔、财务业务数据、万能险业务、创新业务等;在信托行业主要针对宏观政策执行、公司治理、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融资类信托业务、非金融子公司管理、经营管理、创业业务等。通过此次根源性整改,有利于将治理金融乱象与培育稳健风险文化深度融合,有效提升银行保险机构依法合规经营和风险管理水平。

二、观点聚焦

王国刚:激活企业间横向金融机制,推进经济走势回升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IMI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王国刚撰文表示,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进实体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角度看,要有效加大复工复产、稳就业、保民生等的力度,必须着力激活实体企业间的横向金融机制,推进金融运行步入良性循环和国民经济走势回升。

2020年1月下旬,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中国,严重冲击了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秩序。在交通管制、居家隔离的背景下,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资源的循环运行秩序步入非常态甚至被阻断。2月中旬以后,以复工复产为重心的稳就业、保民生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急迫要务,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保监会等部门积极应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既积极支持了疫情防控,也有效支持了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的恢复和国民经济的回升。但是,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进实体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角度看,要有效加大复工复产、稳就业、保民生等的力度,还必须着力激活实体企业间的横向金融机制,推进金融运行步入良性循环和国民经济走势回升。

(IMI财经观察)

伍戈:货币阶段性最为宽松时期正在过去

近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撰文称货币阶段性最为宽松时期正在过去。

一,疫情零星反弹,不改经济修复大势。尽管如此,我国经济尚未回归常态,百废待兴。作为逆周期调控的重要手段,近期各种利率有升有降,扑朔迷离。在宏观经济经历拐点之后,利率走势是否也将迎来拐点,或是在疫情纾困之下继续下行?

二,疫情冲击直接作用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如此特殊背景下的经济修复往往呈现出有别于常态下的经济复苏特征。不过,从历次重大疫情的史实来看,疫后经济一旦出现拐点,即使离常态还有不小距离,利率也会随之迎来由降至升的拐点过程。

三,近期我国消费、投资数据呈现V型反弹态势,这主要归因于前期被疫情抑制的需求得以释放。与过往危机相比,此次疫情下政策刺激力度未必强烈,叠加海外修复进程缓慢,下半年我国经济反弹步伐或将趋于温和,整体价格难有明显抬升。

四,未来政府债券大量发行需要利率政策配合,企业纾困也需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短期内银行间利率有望维持低位震荡。但疫后经济的回升大势将主导利率中枢抬升的总体方向。这个角度来看,货币条件阶段性最为宽松的时期或许正在过去。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刘珺:海外投资环境复杂多变如何保护海外投资权益?

近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交通银行党委副书记刘珺就保护海外投资权益发表演讲。

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海外投资政策风险提升、企业信用风险上升,我国海外投资环境复杂多变。在严峻的环境下,我国应进一步归纳总结国际经验,并紧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我国的海外投资权益保护提供更全面的理论和现实支撑。

不同投资主体的资源禀赋、资产规模、风险偏好等不同,相应的海外投资权益保护策略也不尽相同。建议在我国海外投资权益保护框架的基础上,针对国家、企业、公民等不同主体提出差异化的权益保护策略。

在针对经济制裁、安全审查、国际仲裁、外交保护、领事保护及当地救济等事后保护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事前和事中保护机制也应不断完善,从而构建起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的海外投资权益保护机制。

事前和事中保护机制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大力推进保险业走出去,提高保险利用效率;二是加强前期尽调,建立系统的尽调机制;三是建立国别风险评级体系。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