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系列报告 > 每周监管资讯 2022年第34期

Home > SeriesReport > 每周监管资讯 2022年第34期

每周监管资讯 2022年第34期

一、监管动态

央行详解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撰文详解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促进信贷总量稳定增长

我国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向,发挥精准滴灌、杠杆撬动作用的工具,通过提供再贷款或资金激励的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特定领域和行业的信贷投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兼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建立激励相容机制,将央行资金与金融机构对特定领域和行业的信贷投放挂钩,发挥精准滴灌实体经济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具有基础货币投放功能,有助于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信贷平稳增长。

(二)建立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政策合力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建立了“金融机构独立放贷、台账管理,人民银行事后报销、总量限额,相关部门明确用途、随机抽查”的机制,联通了金融机构贷款和央行再贷款“两本账”,有利于激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实现向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精准倾斜的效果。

(三)工具箱丰富,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目前存续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划分:一是长期性工具和阶段性工具。长期性工具主要服务于普惠金融长效机制建设,包括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阶段性工具有明确的实施期限或退出安排,除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之外的其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均为阶段性工具。二是总行管理的工具和分支行管理的工具。人民银行总行管理的主要是阶段性工具,特点是面向全国性金融机构、“快进快出”,确保政策高效落地、及时退出。阶段性工具中除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之外均为总行管理的工具。分支行管理的主要是长期性工具,如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也有阶段性工具,如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特点是面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确保政策贴近基层和普惠性。三是提供再贷款资金的工具和提供激励资金的工具。提供再贷款资金的工具要求金融机构先对特定领域和行业提供信贷支持,人民银行再根据金融机构的信贷发放量的一定比例予以再贷款资金支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中除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之外均采取这一模式。提供激励资金的工具要求金融机构持续对特定领域和行业提供信贷支持,人民银行再根据金融机构的信贷余额增量的一定比例予以激励资金,目前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采取这一模式。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近年来,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围绕支持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逐步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

银保监会听取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意见建议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召开听取两会代表委员意见建议座谈会。会议紧密结合中小银行机构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的主题,认真听取部分两会代表委员对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意见建议,研究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服务实体经济工作。

各位代表委员结合各自工作和调研实际,深入剖析了中小银行改革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在探索多层次资本补充机制,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加强中小银行自身机制能力建设,强化公司治理及决策机制;推动县级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扩大县域农信社创新自主权;有效防范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按照座谈会精神,进一步梳理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吸收,与地方党委政府密切合作,稳妥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推动多渠道补充资本;持之以恒做好中小银行监管工作,督促中小银行机构深化改革,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持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银保监会听取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意见建议,有助于在进一步做好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工作方面形成共识,同时有助于累积一手情况、储备有力政策,传递监管政策导向、展现监管工作过程,增进沟通理解的积极成效。

银保监会: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将常态化推进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将出台文件推动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常态化经营,以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机构开展经营。

根据银保监会最新统计数据,截至今年7月末,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累计投保件数近21万件,累计保费23.5亿元,其中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投保近3万件。

自2021年6月1日起,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在浙江省(含宁波市)和重庆市开展。试点保险公司包括中国人寿、人保寿险、新华人寿等6家人身险公司。今年3月1日起,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并且在原有6家试点保险公司基础上,允许养老保险公司参加试点。

(光明网)

点评

银保监会将出台常态化经营文件,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机构来开展经营,丰富产品供给,使改革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二、观点聚焦

肖远企:靠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从长期来看是饮鸩止渴

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日前在《中国金融》撰文称,靠通货膨胀刺激经济不利于扩大社会再生产,会阻碍转型升级和结构性改革,从长期来看不可持续。目前,全球多个主要经济体通货膨胀率持续攀升,达到近几十年来的高位。肖远企表示,靠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从长期来看是饮鸩止渴。通货膨胀可能确实可以在短期内提振经济、降低失业。但长期来看,在 " 货币中性 " 影响下,超额货币投放的唯一结果只会是物价水平的上升,实际产出增长不会受到影响。宏观经济决策应尽力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中国金融》)

张明:中国当前滞而未胀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明近日撰文指出,在“滞”和“胀”两个威胁方面,当前中国经济更应该担心“滞”,也就是经济增长乏力。虽然出口增速持续亮眼,但全球经济的下行压力与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的上升未来可能会导致出口增速下行。当前,房地产行业调整风险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可谓是我国面临的两大系统性金融风险。要化解这两大系统性风险,一方面要进行相关行业监管政策的调整,另一方面也需要保持持续较快的经济增长,通过增长来化解风险。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