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要求,各公司要扩展服务内容,积极协助投保企业开展风险评估等风险减量工作;要拓宽服务范围,在责任险、车险、农险等各类财产险业务中积极提供风险减量服务。鼓励各公司丰富风险减量服务提供形式,提升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组建服务团队或委托专业第三方机构,做深做实做细服务内容;延伸至投保企业上下游产业,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方案。
《意见》提出,各公司应当根据自身条件研究制定风险减量服务总体规划,逐步探索推进。鼓励各公司加强内控管理、人才建设、信息化建设,创新科技应用,推动基础研究,不断夯实风险减量服务基础。
《意见》强调,各公司要依法开展风险减量服务,与投保企业协商一致,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进行账务处理,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得存在虚假宣传、违规承诺、强制捆绑销售、通过风险减量服务套取费用以及非法买卖、泄露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
《意见》明确,各银保监局要统筹多方资源,不断配合优化财险业风险减量服务政策环境,指导财险公司提高服务质效。保险学会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保险行业协会要加强行业交流与业务宣传,促进财险业风险减量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特别是安全生产领域高危行业对保险机构风险保障、风险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意见》的出台,有利于彰显保险的风险管理特征,满足社会公众对财险业风险减量服务的需求和期盼,推动风险减量服务高质量发展,助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中国证监会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主要制度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月1日,中国证监会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涉及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等主要制度规则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这次改革将总结试点注册制经验,推广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进一步完善注册制安排。一是优化注册程序。坚持交易所审核和证监会注册各有侧重、相互衔接的基本架构。进一步压实交易所发行上市审核主体责任,交易所对企业是否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进行全面审核。证监会基于交易所的审核意见依法作出是否同意注册的决定。二是统一注册制度。整合上交所、深交所试点注册制制度规则,制定统一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注册管理办法,北交所注册制制度规则与上交所、深交所总体保持一致。交易所制定修订本所统一的股票发行上市审核业务规则。三是完善监督制衡机制。证监会加强对交易所审核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监督考核,督促交易所提高审核质量。改革完善上市委、重组委(以下简称“两委”)人员组成、任期、职责和议事规则,对政治素质、专业背景、职业操守提出更高要求,提高专职人员比例,加强纪律约束,切实发挥“两委”的把关作用。另外,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以下简称全国股转系统)同步实行注册制,有关安排与交易所保持总体一致。其中,对股东人数未超过200人的股份公司申请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或者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司定向发行股票后股东人数不超过200人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公司审核通过后,证监会豁免注册(目前豁免核准)。 这次公开征求意见的制度规则包括《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等证监会规章及配套的规范性文件,涉及注册制安排、保荐承销、并购重组等方面。沪深证券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北交所)、中国结算、中证金融等同步就《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等业务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中国证监会官网) 点评 证监会采取试点先行、先增量后存量、逐步推开的改革路径,先后在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京证券交易所试点注册制,推进一揽子改革,打开了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新局面。此次发布全面试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主要制度规则,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发行承销制和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健全常态化退市机制,加快投资端改革,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 (三)中国人民银行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通知,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货币政策工具。 一是碳减排支持工具延续实施至2024年末,将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金融机构范围,进一步扩大政策惠及面,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二是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延续实施至2023年末,2023年继续并行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同时支持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科学有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三是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延续实施至2023年6月末,将中小微物流仓储企业等纳入支持范围,进一步增强金融支持交通物流保通保畅的力度,助力交通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结构性货币政策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继续加大对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分为长期性工具和阶段性工具。长期性工具主要服务于普惠金融长效机制建设,包括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阶段性工具则有明确的实施期限或退出安排。此次政策的出台,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二、观点聚焦 (一)IMF:上调世界经济预期 年内或触底反弹 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更新了《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上调了2022年、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认为经济呈现出韧性的迹象。IMF同时警告世界经济存在的下行风险,预计全球经济增长仍将疲软,进一步放缓的势头仍未结束,但全球经济转折点可能出现。 IMF预计,2022年的全球增长率约为3.4%,2023年预计将降至2.9%,2024年则会升至3.1%。这一预期比2022年10月《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的预测值提高了0.2个百分点。各地区经济发展仍然呈现不均衡状态。IMF预计发达经济体增长放缓将更加明显,从去年的2.7%下降到今明两年的1.2%和1.4%。十分之九的发达经济体很可能会遭遇经济减速。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作为一个整体已经触底反弹,预计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速将小幅回升至4%和4.2%,而亚洲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今明两年的增长率可能达到5.3%和5.2%。IMF对2023年中国经济表现表示出乐观,预计今年中国经济有望增长5.2%。 IMF还预计,2023年全球通胀将从2022年的8.8%下降至6.6%,2024年将进一步下降到4.3%。但即使到2024年,超过80%国家的年均总体通胀和核心通胀仍将高于疫情前(2017-2019年)约3.5%的水平。 从世界经济下行风险看,多重因素仍对世界经济走强起到阻碍作用。在劳动力市场持续紧张和工资压力增加的情况下,通胀可能居高不下,为此将需要继续收紧货币政策,而这将导致经济活动急剧放缓。乌克兰危机升级也仍然被视为是对全球稳定的一个主要威胁,其可能破坏能源或粮食市场稳定,进一步冲击全球经济。此外,如果金融市场突然出现重新定价,则可能导致金融环境收紧,这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尤其不利。 (经济参考报) (二)商务部:2022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近14万亿元 近日,商务部电子商务司负责人介绍2022年网络零售市场发展情况。商务大数据对重点电商平台监测显示,2022年部分商品品类网上零售实现两位数增长,农产品网络零售增势较好,电商新业态新模式彰显活力。 2022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总体稳步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3.79万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2%,占比进一步提升。 商务部电子商务司负责人表示,2022年全国网络零售市场主要呈现五方面特点。一是部分商品品类销售实现两位数增长。在18类监测商品中,8类商品销售额增速超过两位数。其中,金银珠宝、烟酒同比分别增长27.3%和19.1%。二是东北和中部地区增速较快。东北和中部地区网络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3.2%和8.7%,比全国增速分别高出9.2和4.7个百分点。三是农产品网络零售增势较好。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17万亿元,同比增长3.6%。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313.8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较2021年提升6.4个百分点。四是跨境电商发展迅速。五是电商新业态新模式彰显活力。即时零售渗透的行业和品类持续扩大,覆盖更多应用场景,加速万物到家。 (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