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系列报告 > 【周报】每周监管资讯 2025年第16期

Home > SeriesReport > 【周报】每周监管资讯 2025年第16期

【周报】每周监管资讯 2025年第16期

一、监管动态

(一)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暂缓与豁免管理规定》

为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暂缓与豁免行为的监管,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证监会制定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暂缓与豁免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25年7月1日起实施。

《规定》的主要内容,一是明确两类豁免范围,一类是国家秘密或者其他公开后可能违反国家保密规定、管理要求的信息,另一类是商业秘密或者保密商务信息。二是规定三种豁免方式,包括豁免按时披露临时报告,豁免披露临时报告,以及采用代称等方式豁免披露定期报告、临时报告中的有关内容。三是压实公司责任,要求制定披露豁免制度,不得以涉密为名进行宣传,对豁免披露事项进行登记管理并定期报送登记材料。四是强化监管约束,对未按规定建立制度、不符合条件豁免披露,甚至利用豁免披露从事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依规处理。

(证监会)

点评

《规定》的出台是资本市场法治化进程的重要一步,既回应了实践中滥用豁免制度的乱象,又为合理保护敏感信息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助于构建更加规范、透明、公平的信息披露环境,维护投资者信心和资本市场稳定。

(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就《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答记者问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修订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有关司局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办法》主要修订内容包括:一是秉持过罚相当原则,适当调整监管处罚对高管人员任职、提拔的影响,进一步区分处罚类型明确影响期限。二是压实金融机构主体责任,要求金融机构健全高管人员选拔任用程序和标准,明确金融机构及拟任高管人员应当对任职资格申请材料和报告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三是其他修订事项,包括对适用报告制的任职资格管理事项予以规范,统一明确报告事项的时限要求;与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加强衔接,完善部分任职资格基本条件表述等。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点评

《办法》修订工作旨在结合近年来银行业运行和监管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管人员)任职资格条件要求和管理规定,压实金融机构选人用人主体责任,推动高管人员恪守诚信、履职尽责、廉洁从业,促进金融机构依法合规经营和高质量发展。

(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万能型人身保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

为从严监管万能险,推动万能险进一步回归保障本源,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印发《关于加强万能型人身保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保障功能有待强化、账户运作不规范、少数万能险资金运用较为激进等突出问题,深挖问题根源,从制度上有针对性地治理。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是规范产品发展。允许保险公司在满足相应约束条件时,对万能险产品调整最低保证利率,有效防范利差损风险。同时,对期缴万能险适当提高基本保险费上限,鼓励发展长期万能险。二是进一步提升万能险保障水平。禁止保险公司开发五年期以下的万能险,鼓励通过合理调整退保费用、保单持续奖金等产品设计要素延长保单实际存续期限。三是强化万能险账户管理。全流程规范账户运作。要求公司根据账户真实投资情况合理审慎地确定万能险结算利率,严格规范特别储备的使用。四是强化万能险资金运用监管。强化集中度监管和非标投资监管,对万能险资金运用从严设置上限。强化关联交易监管,禁止通过多层嵌套、通道业务等方式开展不当关联交易。五是规范万能险销售行为。制定万能险销售“负面清单”,强化监督管理。

(金融监管总局)

点评

《通知》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万能险市场秩序,促进万能险持续健康发展。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抓好《通知》的贯彻落实,更好保障消费者权益。

二、观点聚焦

吴晓求:资本市场不允许任何一家公司欺诈上市

4月22日,在新京报主办的主题为“直面关税战,锻造经济韧性——2025新京智库春季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教授表示,资本市场的本质是透明、公平和法治,如果没有严密的制度设计和有效的法律威慑,欺诈上市、财务造假等乱象就难以遏制,投资者的信心也无从谈起。

(新京报)

刘尚希:宏观经济政策要与标志性改革结合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尚希表示,当前经济面临“内需未修复”“外部不确定性上升”“宏观政策效果边际递减”这三重挑战。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关键是名义GDP增速能否达到5%这一风险临界点,而非实际增速,因为名义增速与税收、居民收入和企业盈利直接挂钩,只有名义增速提高才能解决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温差问题。

当下,货币状态变了,传统的通货膨胀机制变了,因此传统货币政策难以有效应对物价低迷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循环受阻。扩大政府支出是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但当前体制机制也制约了财政政策的有效传导。

当前亟需解决政府拖欠账款这类无息债引发的风险,要把出清风险和追责、问责区分开来,避免问责导致隐匿风险的动机进一步强化。此外,宏观政策要与标志性改革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改善经济预期,促进经济循环畅通。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