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Monographs > 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0)
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0)
前言
2016年,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和文化金融50人论坛共同发起“文化金融蓝皮书”项目;次年,《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17)》编写完成并顺利出版。那时正是我国文化金融发展到最高峰的时期,但同时也已经开始出现局部波动和下行的迹象。四年来,“文化金融蓝皮书”已经出版了3部,其间,文化金融发展有喜有忧、冰火共舞,这是一个。“新时代”的新特征。
本书为“文化金融蓝皮书”的第四部,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作为编写单位联合研创。本书编写之时,正处于极其特殊的时期,这些特殊性对报告的总基调有较大的影响。
一是我国“十三五”规划进入冲刺阶段,但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不容乐观。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国际撕裂事件频仍,“逆全球化”显露端倪。但全球科技发展显现强劲势头,发展中国家正寻求新的多极化发展道路。我国经济发展稳中有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金融发展环境日趋规范,但创新力和多元化受到压制,亟须释放市场活力。对于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正面临着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的发展环境。
二是文化金融发展正处于成长期的十年节点,发展不易,反思和总结都是必要的。在2019年的蓝皮书中我们已经提出文化金融要“回头看”。2009年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对金融如何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较为清晰、完整的要求。自此以后,文化金融进入成长期,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文化金融合作”“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等语境下不断丰富、进化。十年来,文化金融不论是作为一种文化经济政策手段还是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业态,抑或是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资本运作方式,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文化金融极大地推动了产业的发展,文化金融自身也日渐产业化、体系化和生态化。但是,也应该看到,文化金融发展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三是在2020年初发生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大大改变了事物发展的走向。疫情使我国经济陷入短期困境,2020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的营业收入受到极大影响,大批企业已经或正在面临倒闭或破产,文化生产体系遭到大面积破坏。在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随时变化,文化经济的发展需要考虑未来的变局。作为以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为基础的文化金融发展战略,需要更长远的视野。
在此背景下,我们不仅要站在2019年末这个时点上回顾以往,而且要站在2020年初这个时点上前瞻未来。文化金融要服务于文化生产和文化产业,要服务于文化实体经济,既要满足当前紧迫的现实需要,又要为应对未来变局做准备;既要在宏观上促进文化经济发展,又要在微观上切实缓解文化企业融资难题;既要站在国家战略层面承担使命和责任,又要在战术上细化每个具有可操作性和执行性的问题。
本报告注意到了以上背景对文化经济及文化金融的影响。在总报告和各分报告中,针对相应的问题,我们做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建议。本报告在保持原有框架的基础上也做了调整,在内容选择上也有些新的变化。市场篇分为文化产业银行信贷、文化产业债券、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私募股权融资、文化产业保险等五个部分。行业篇依旧将电影、艺术品、传媒产业、创意设计服务业作为今年关注的主要行业。在区域篇中,今年除了北京、深圳和南京外,宁波市作为首批成功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的城市也被纳入。由于文化和旅游统一规划、统筹考量的趋势明显,今年收录了一篇以“文化和旅游产业金融政策”为主题的政策研究报告,将之作为“专题篇”。
本书由杨涛和金巍担任主编,于德江和刘德良担任副主编。各部分撰稿人分别为:金巍、杨涛(第1篇),艾亚萍、王阳(第2篇),杨涛、王小彩(第3篇),段卓杉、张玉聪(第4篇),于淼(第5篇),王向楠、吴婷(第6篇),张琦、卢孟杰(第7篇),范勇、董瑞、张谞(第8篇),杨永民、田威(第9篇),刘德良、徐艳平(第10篇),刘德良、刘晓哲(第11篇),陈能军、王晓锐、史占中(第12篇),缪大伟、冷蕾(第13篇),张菊琴、廖先锋、陈冲(第14篇),宋洋洋、辛婷婷、姚洁洁(第15篇)。
报告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文化金融50人论坛、中关村梅花与牡丹文化创意基金会、金融科技50人论坛、北京新元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机构的大力支持。编委会的诸位学术顾问均对报告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和专业意见,在此一并表达诚挚谢意!
杨涛 金巍
2020年4月18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