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Monographs > 金融学原理
金融学原理
序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西风东渐”曾经有过几次浪潮。每一次浪潮都给我们留下很多东西,其中,优秀的各科教材最值得珍视,因为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在金融领域,影响最大的教材当数20世纪80年代初由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的钱德勒的《货币银行学》、80年代末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托马斯·梅耶的《货币、银行与经济》以及弗里德里克·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1996年又翻译出版过该书的新版)。这些译本对中国货币金融学的发展,对于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译本毕竟是“舶来品”,它们固然可以向我们传递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可以让我们认识该学科的最新进展,可以让我们了解别国金融体系的状况以及正在发生的事情,但是,如果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实践(这是我们学习金融学的根本目的),总是有一点“隔膜”。这种状况,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国内学界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的逐步缩小,已越来越被人们感受到了。有鉴于此,中国的金融研究者们始终存有这样一个心愿:撰写一批既能够准确阐述金融学基本原理,又能够充分反映中国金融业实际状况的教材。
为什么一定要使金融学“中国化”呢?从最直接的原因看,这是因为,用纯正的中国语言、生动的中国案例表述出的金融学原理,肯定更容易让中国人理解。深入分析,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结构均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金融体系的雏形已基本形成。同时,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经济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金融体系,日益表现出它的有别于他国的显著特征。显然,总结这些变化,概括这些变化中所反映出的中国金融业发展的若干规律,应是中国金融学研究者们的历史任务。应当说,中国的金融学研究者们已经越来越接近我们多年来一直孜孜以求的一个新的阶段:总结中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经验,我们可能对整个金融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彭兴韵博士的这部书就是一个将金融学“本土化”的有益尝试。我粗粗翻看,感觉到这本书有如下四个显著特点。第一,综合性。在中国,长期以来,着重于宏观面的“货币银行学”和着重于从微观层面阐发金融运行规则的“金融学”是互不相干的。最近几年,国内很多学者,甚至是一些前辈,都在致力于做将两者“融合”的工作。这部教材正体现了作者在推动融合方面的考虑。第二,突出实践性。我们知道,金融学是一门致用之学。正因为如此,无论是阐述原理,还是解释现实,都应当密切结合中国的实践。在这方面,本书做了较大的努力。第三,前沿性。金融学固然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同时它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科学。因此,跟上理论发展的时代步伐,是对一部成功教材的基本要求。这部教材有机地融入了金融理论的一些最新发展,如金融的功能观点、信息不对称原理、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全球化、金融危机和金融交易新技术等,这使得本书具有很强的前沿性。第四,可读性。金融学固然重要,但毋庸讳言,它又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因此,用轻松的笔调深入浅出地介绍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尽量用我们身边可以看得到、感受得到的事例来阐明枯燥晦涩的理论,是对一部优秀教材的基本要求。在这方面,本书的作者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总之,本书是一部适合大学本专科学生、金融从业人员、在职研究生班学员、想了解和掌握金融知识的一般读者研读的教材。我愿向大家推荐它。
李扬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