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聚焦 > 采访 > 深入解读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内涵与实践路径
Home > Foucs > Interview > 深入解读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内涵与实践路径

深入解读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内涵与实践路径

受访者: Interviewe: 金巍 2025-02-26 2025年02月26日
金巍,现任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资本市场与公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2024年1月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的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首次提出了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议题。这标志着在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在金融系统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指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性。那么,在当前背景下提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究竟具有怎样的战略意义?我们又该如何深入解读其内涵并致力于弘扬与践行呢?针对这些问题,《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的副院长金巍。

Q:金融文化究竟是什么?它涵盖的范畴有多广?

A:金融文化,这一独特的概念,涵盖了金融活动中所形成的独特价值观体系。过去,我们可能并未充分意识到金融领域与其他领域在文化建设上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业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要深入理解金融文化,首先需要把握“文化”这一核心概念。在金融领域,文化主要指的是精神文化,即人和群体在理念层面的共有物,包括信仰、思想、伦理和价值观等。其中,价值观是反映其他文化范畴的核心要素。金融文化的观察视角是多元化的,它可以在经济活动层面、行业层面、体系层面以及企业组织层面等多个维度展开。尽管不同层面的金融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本质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金融体系得到了迅速扩张,深入到了国民经济的各个角落,并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文化。这种文化以市场为导向,勇于创新,并带有一定的中国特色。然而,由于西方金融范式的影响,我国金融系统的文化建设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脱实向虚”的倾向和功利主义的问题。一些金融机构在所谓的金融文化建设上,往往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导致文化建设流于表面。

实际上,文化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与科技相当,都是驱动金融前进的重要力量。然而,过去我们对文化在金融发展中的驱动力作用有所低估。如今,“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概念的提出,正是要重新审视和强化文化在金融领域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蓬勃发展,构建了涵盖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在内的完备金融体系,总资产规模更是稳居世界前列,彰显了金融大国的实力。然而,在金融业为经济腾飞注入动力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背景,共同催生了这样一个思考:我们究竟需要何种金融来引领发展、服务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正是“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深刻背景与迫切需求。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金融价值观体系,更是在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的独特金融理念。它代表着一种既契合我国实际又体现时代精神的金融发展路径,旨在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其中的“特色”二字,不仅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上,更体现在对金融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与不断创新上。通过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我们能够为金融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我国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迈进。

很多因素都会导致金融文化的差异,例如宗教、种族、民族、历史、地缘和政治体制等。现代金融起源于欧洲,从荷兰、英国到美国,逐渐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欧美金融文化,特别是在二战后的美国金融文化。华尔街作为金融的象征,其文化更侧重于冒险、实用主义、个人价值、创新、契约精神和客户至上等理念,这种文化深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与美国开拓疆土的历史紧密相关。

同样,中国的金融文化也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古代的钱庄和票号文化深刻影响了民间的金融文化;清末民初时期,欧美现代银行的文化又对中国现代银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的红色金融理念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金融体系奠定了基础。

当前,我们强调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意味着我们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价值观体系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包括法治、爱国、敬业和诚信等核心价值;其次,这种特色还要强调文化民族性,即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要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最后,我们还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方面重要内容来构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价值观体系。这五个方面包括诚实守信、稳健审慎、守正创新和依法合规等。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国金融文化价值观体系的基本内涵,与西方金融价值观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中的诸多核心理念,如诚信、稳健、创新与合规,虽已深入人心,但实践中的落实仍需时日。以诚信为例,这一传统美德在我国古代便被视为社会和谐的基石,如今依然是我国各行业共同遵循的准则。然而,某些企业财务造假事件仍屡见不鲜,这无疑与我们所倡导的金融文化相悖,对此现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提出并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旨在为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从思想上、行动上根本解决金融领域面临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金融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的多样化金融需求为使命。这一重要论述为我国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供了明确指引。

在实践层面,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人民群众的金融需求,从国家、社会、组织到个人各个层面,都要以人民为中心来构建我们的价值观体系。同时,服务实体经济也是金融的天职所在,我们必须时刻铭记,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满足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对于那些沉迷于虚拟经济、忽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机构,我们需要引导其回归本源,真正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天然使命。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提出,旨在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金融强国建设。这一文化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等特色领域,紧密联系民生、经济、产业及区域发展,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这些特色金融领域不仅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供了重要抓手,更强调了金融从业者为民服务的职责与使命。通过深入践行这些理念,我们能够以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方式推动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实现金融文化建设从理念到行为的全面构建。

金融文化体系中的行为规范,是价值观在行为层面的具体体现,它指导着金融体系成员在参与金融活动时所应遵循的规则与准则。这些行为规范不仅包括诸如行为规则、道德规范、礼制规范等软性约束,还涵盖团体章程、行政规章、法律规定等硬性约束。正是通过这些全方位的行为规范,金融文化得以彰显并深入实践。在当前的金融文化建设中,我们应确保这些行为规范充分体现中国特色,避免出现“两层皮”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