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聚焦 > 新闻动态 > 《货币金字塔》读书会在京举行
Home > Foucs > News > 《货币金字塔》读书会在京举行

《货币金字塔》读书会在京举行

2021-11-03 2021年11月03日

2021年10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共同主办的“《货币金字塔》读书会”在京举行,本期研读的专著是美国尼克·巴蒂亚(Nik Bhatia)所著《货币金字塔》(孟庆江译)。读书会由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胡滨主持,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货币金字塔》译者孟庆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所长张杰、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平、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高占军主导发言。以下为各位嘉宾核心观点,以飨读者。

主持人:

胡滨1.jpg

胡滨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理事长

主导发言

李老师1.jpg

李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指出,《货币金字塔》一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方法论上。作者确认了各层货币的原则、生成机制及各层之间的关系,第一层货币是“无交易对手方”的,其他层次货币则是某种市场交易的产物,本质是“借据”。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本书具体分析了金本位制、中央银行体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比特币出现之后的四种分层货币体系。而马克思对混合流通时期的货币问题的研究,可以填补央行制度设立之前的货币分层体系。再观当下,我们已经进入货币债权的时代,根据抵押品属性和卖权属性两个维度,可以将货币市场工具进一步划分为公共货币债权、私人/公共货币债权、公共/私人货币债权、私人货币债权等四个新的层次,每一个层次的货币供给机制都有新的特点,这些都应是我们今后深入研究的领域。然而,由于货币问题过于复杂,书中的分析难免存在若干遗漏,一是缺乏在货币分层格局下对“法币”的分析;二是没有关注货币因数字化发展而不断抽象化,并更有可能逐渐消亡的倾向。同时,对比特币前景的判断仍有待商榷。

王利民1.jpg

王利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

王利民社长指出,《货币金字塔》一书通俗而严肃地讨论了两个主题,一是投资者关注的数字资产的问题,二是学术界关注的货币理论问题,并且体现了作者欲将二者纳入一个统一框架的抱负。本书的作者尼克·巴蒂亚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看到了美元体系的痼疾,从而转向了数字货币研究。他的视角与国内政策和行业有所不同,试图通过“分层”的框架和历史上发生的真实事件,追踪货币体系的演变,解释人类为什么用信用货币体系代替金属货币,揭示不同层级货币隐藏的秘密,从而条分缕析地将迷人而复杂的货币历史呈现给读者。

孟庆江1.png

孟庆江

《货币金字塔》译者

孟庆江指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可能会释放出一个为分布式繁荣而设的数字经济的巨大潜力,其中蕴含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将对数字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本书中货币分层的主要思想来自于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佩里·梅林2012年的文章《货币的内在等级制度》。他指出,相较于传统资产,数字资产目前在估值、数据存储、数据安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数字货币的时间价值、风险溢价和期权性等理论金融框架必须不断发展,但又不能过于依赖传统观念和理想,可能需要从传统资本市场中捕捉相关特征,并将其转化为新兴的货币金融理论。

张杰1.jpg

张杰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所长

张杰教授认为,应该超越货币、超越金银、超越央行、超越商业银行体系来研究货币。他提出“元货币”概念,并认为货币中从最初产生到现在甚至未来一直没有变化的东西即为元货币。元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它体现的是一种选择权,除此之外其他种种被称为货币的东西都是其选择的对象。张杰教授特别指出,按照“货币分层”理论来看,我们对元货币之下的层次已经研究得非常透彻,但没有人研究元货币及其之上的层次,这是一个巨大的理论空白。

张晓晶1.jpg

张晓晶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

张晓晶所长指出,货币分层是《货币金字塔》一书的主要分析框架,不过这种分层思想并非其独创,而是来自于佩里·梅林的研究。作者之所以使用货币分层这一概念,是为了引申出第一层货币是比特币或黄金的观点,但他忽略了梅林论文的精髓,即为什么无交易对手方的黄金变成了第一层货币并且人们无条件信任它。张晓晶所长认为,分层货币中的第一层货币必须具有一定内在价值,而内在价值基于信任。制度和技术是产生信任的两条路径。制度本质上就是对抗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制度是信任的根本保障(比如信用货币,或所谓“货币国定论”),而技术则有助于提高信任程度(比如防伪技术的提高,以及区块链技术的运用)。从历史长河来看,信任问题主要靠制度来解决。由于比特币仅是从技术层面来解决信任问题,其能否作为第一层货币仍存在很大疑问。

张明1.jpg

张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张明副所长认为,如果货币金字塔不能脱离财政问题和资源转移的问题而独立存在,那么包括数字货币在内的超主权货币就难以成为全球储备货币。由于比特币本身币值波动巨大、缺乏信用支撑、数量恒定,使得它难以成为货币金字塔上的第一层货币。《货币金字塔》关于底层货币的不稳定性和通过补充上层货币来应对流动性危机的阐述,有助于解释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与救援方式,但过量补充上层货币对于货币金字塔本身稳定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张平1.jpg

张平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张平研究员强调了制度对货币的重要性。首先,从制度上看,中国仍未进入到储备货币国行列,还是以储备货币国资产作为抵押的货币发行体系,当然储备货币国家的制度有效性也值得深入讨论。其次,数字货币是由技术和制度双决定的,数字货币有其制度性特征和数字货币金字塔等级。数字货币的共识机制就是一种参与者投票的制度设计,而不是完全技术可以解决的。再次,分布式数字货币的可靠性和效率直接决定着不同货币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哪怕在比特币、以太坊等同种货币中也可通过硬分叉分出比特币和比特币现金等新货币,以太坊也同样,通过直接分叉形成新货币进行直接竞争,用户决定其发展和消亡。最后,世界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数字世界的跨主权和分布式数字货币使用问题显得愈发重要。

高占军1.jpg

高占军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原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

高占军博士重点讨论了美元发行信用基础的转变、国际货币体系重构以及传统货币理论所面临的挑战。他指出,第一,美元发行的信用基础已通过常态化持有巨额美国国债转变为国家信用模式;第二,美联储推出的全球主要央行间的货币互换和美国国债回购操作,有可能在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重构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此美联储已有制度方面的考量;第三,传统货币理论在美国正面临挑战,突出表现在基础货币向广义货币的传导以及各口径货币向实体经济的传导受阻,货币乘数和货币的流通速度失常。为何如此?中国又有何不同?成功解答这个问题,对于未来中国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显然意义重大而又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