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聚焦 > 新闻动态 > 李扬教授荣获2022-2023年度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
Home > Foucs > News > 李扬教授荣获2022-2023年度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

李扬教授荣获2022-2023年度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

2023-11-28 2023年11月28日

11月26日,由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23年度“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暨“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为表彰李扬教授在金融人才培养、经济金融改革、创新与发展、经济金融理论研究和推进中国经济金融事业发展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为李扬教授颁发了2022-2023年度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张礼卿宣读获奖名单,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理事、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军致颁奖词,本文为李扬教授学术贡献,以飨读者。

34.jpg

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评奖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广谦(左)、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张礼卿(右)共同为李扬教授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牌

李扬教授1951年生于安徽淮南。1981、1984、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8~1999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

李扬教授曾获得大量国家和专业领域的奖项——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3)、国家“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97)、“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002)。在学术领域,他五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六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获“中国软科学奖”(2015)、“孙冶方金融创新奖”(2015)、“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2016)等。他先后长期当选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他是中国社科院首批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迄今,李扬教授已出版专著、译著32部,发表论文500余篇,撰写各类研究报告200余篇,先后主持国际合作、国家及部委以上研究项目百余项。

李扬教授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我国金融界“新生代”领军人物之一。他的学术研究广泛涉及金融、财政和宏观经济,并在多个领域取得国内领先的成果。李扬教授致力于创办高质量金融研究机构,培养金融人才。他先后创办了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2016年开始,他又组建了首批国家高端智库之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依托这些机构,他培养了大量高质量金融人才,为发展中国的金融智库贡献了力量。

李扬教授长期参与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和政策设计的过程,并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三任专家委员,且长期担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咨询委员,充分发挥了学者理论研究、建言献策的积极作用。在我国货币统计口径的确定、资金流量表和存量表的编制、存款准备制度的设计及调整、汇率制度改革、国际储备管理制度建设、资本市场发展、创业投资体系设计等领域,都有他的贡献。在从事这些研究的过程中,他发表了“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及调控”(《经济研究》,1994)、“货币政策目标的转换及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财贸经济》,1996)、“发展货币市场:转变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前提条件”(《金融研究》,1998)、“零准备率: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操作的新范式”(《世界经济》,1999)、“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回归有管理的浮动”(《经济研究》,2005)等论文。这些研究,汇聚在他的《中国金融改革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和《中国金融改革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新中国金融60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等著作之中。

11.png

22.jpg

33.png

李扬教授是国内最早探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之谜”的学者。他连续发表了“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5)、“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基于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经济研究》,2007)、“为经济发展创造可靠的资金供给机制”(《中国经济为什么行》,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等长篇论文,比较系统地探讨了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高顺差(所谓“四高”)现象等长期并存且内洽成长的必然性,指出: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工业化)、由农村向城市(城市化)、由国有向非国有(市场化)的持续转移,是中国经济能够长期、高速增长的关键;而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是使得这种增长模式得以维持的关键原因。触发以上所有过程的制度因素,则是市场化改革。这一系列的研究,为发展经济学增添了丰富的中国实践。

从1996年开始,李扬教授连续发表“国际资本流动与我国宏观经济稳定”(《经济研究》,1995)、“外汇体制改革与中国的金融宏观调控”(《国际经济评论》,1997)、“中国经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资金流动”(《经济研究》,1998)等论文,在国内首次全面、系统研究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宏观经济运行遇到的新问题,并提出了改革对策。这些成果,汇聚在他的专著《金融全球化研究》(与黄金老合著)之中。在为中国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面贡献卓著。

444.jpg

自2005年起,李扬教授主持了对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研究。此项研究全面系统引入了新的统计分析方法,创新地构造了评价城市金融生态的分析体系,并据以对200多个城市进行了评估(《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人民出版社,2005),产生了较大影响。这项研究持续了近十年,出版了五部专著,为中国信用制度的建设,特别是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可贵的实践探索。

555.jpg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使得全球经济失衡成为学术界和经济界热议的重点;少数国家将此归因于中国的长期贸易顺差,更为这个问题增添了全球治理博弈的色彩。李扬教授作为中国学者的代表,随同国家领导人参加了多场有各国领导人及国际著名学者出席的专题国际研讨会,并做主题发言,就此发表了大量论文。在此基础上,他与张晓晶教授共同完成了论著《失衡与再平衡》。这些研究用详实的资料论证了失衡是一种全球化的伴生现象;指出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始终居于全球失衡的逆差一方的事实;揭示了在全球贸易失衡现象背后深藏着各国国内实体经济结构同样失衡的事实;得出了“必须调整各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必须在宏观调控方面实行深度国际协调,才是由失衡回归再平衡正确道路”的结论。

66.png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配合,是宏观调控机制的核心问题。然而,由于该问题高度复杂,相关研究成果一向很少。李扬教授充分运用他研究领域兼跨货币、财政两大体系的知识优势,在这个领域做出了大量开创性理论研究和政策报告。“国债规模:在财政与金融之间寻求平衡”(《财贸经济》,2003)、“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理论与实践”(《通货紧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配合:一个研究提纲”(《金融评论》,2021)等,是其中最重要的几篇。这些研究指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全面涉及宏观、结构和体制三个层面,几乎渗透在经济运行的所有领域。而在所有这些领域中,国库现金管理、政府债务管理、政策性金融,以及两大体系之间“犬牙交错的结合部”的复杂关系,尤为重要。这些成果,为研究两大政策体系的协调配合,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框架和基本结论。

从2012年起,李扬教授在国内率先组织编制了国家资产负债表,并连续主持出版了6部国家资产负债表的专著(《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3》等)。该项研究成果借鉴了国际前沿进展,充分考虑了中国国情,首次系统探讨了编制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方法,深入剖析了国家整体与居民、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及中央银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对外部门等债务的源流、现状、特征及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了各部门的杠杆率,并评估了主权债务风险。这对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提供了基础性分析架构。该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系统收录和引用了这项成果,在促进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创新和发展方面贡献卓著。

777.png

进入新世纪,李扬教授开始注意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他是国内最早系统研究中国和世界经济新常态的学者,这集中体现在他的专著《论新常态》(人民出版社,2015,与张晓晶合著)之中。本书被译为英文、日文等多种外文,为向世界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做出了贡献。

88.png

李扬教授花费了大量精力组织编撰金融学辞书。他先后主编了《中国大百科全书(财政·金融·物价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参与主编了《中华金融辞库》(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主编了《金融学大辞典》(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第三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0),在为社会宣传、普及经济、金融理论与政策方面贡献卓著。

999.jpg

李扬教授具有宽阔的金融视野、宏阔的国家情怀和勇于奉献的高尚品格,具有强烈的开拓创新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担当,他极为勤奋努力,为我国金融、经济、社会发展尽心竭力,既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新一代金融学者的杰出代表,也是推动我国金融理论研究和金融发展走向全球舞台的奋进者和重要引领者的优秀代表。

鉴于李扬教授在金融经济理论研究、金融学科建设和金融人才培养,推进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经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评奖委员会评定,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理事会批准,授予他2022—2023年度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

4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