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系列报告 > 每周监管资讯 2020年第50期
Home > SeriesReport > 每周监管资讯 2020年第50期

每周监管资讯 2020年第50期

2020年12月14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关于2020年第三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0年第13号通报《关于2020年第三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了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接收并转送的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

《通报》指出,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共接收并转送银行业消费投诉85097件,环比增长26.5%。其中,涉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27278件,环比增长16.1%,占投诉总量的32.1%;股份制商业银行37475件,环比增长30.6%,占投诉总量的44.0%;外资法人银行447件,环比增长19.8%,占投诉总量的0.5%;城市商业银行(含民营银行)8471件,环比增长46.0%,占投诉总量的10.0%;农村中小金融机构3418件,环比增长31.7%,占投诉总量的4.0%;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8008件,环比增长27.8%,占投诉总量的9.4%。

《通报》指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投诉量的中位数为4397件。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的投诉量位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前三名。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诉量的中位数为3370件。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的投诉量位列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三名。外资法人银行投诉量的中位数为3件。东亚银行、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的投诉量位列外资法人银行前三名。

《通报》指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平均每千营业网点投诉量的中位数为373.6件/千营业网点,平均每千万个人客户投诉量的中位数为86.2件/千万个人客户。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平均每千营业网点投诉量位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前三名,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的平均每千万个人客户投诉量位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前三名。

《通报》指出,2020年第三季度,涉及信用卡业务投诉48406件,环比增长43.5%,占投诉总量的56.9%。在涉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投诉中,信用卡业务投诉14628件,环比增长82.0%,占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53.6%;在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投诉中,信用卡业务投诉30870件,环比增长29.1%,占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82.4%;在涉及外资法人银行的投诉中,信用卡业务投诉343件,环比增长21.6%,占外资法人银行投诉总量的76.7%。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投诉量位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前三名。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投诉量位列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三名。东亚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投诉量位列外资法人银行前三名。

2020年第三季度,涉及个人贷款业务投诉20219件,环比增长33.5%,占投诉总量的23.8%。在涉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投诉中,个人贷款业务投诉4060件,环比增长44.4%,占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14.9%;在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投诉中,个人贷款业务投诉2997件,环比增长42.9%,占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8.0%;在涉及外资法人银行的投诉中,个人贷款业务投诉49件,环比增长6.5%,占外资法人银行投诉总量的11.0%。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投诉量位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前三名。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投诉量位列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三名。东亚银行、渣打银行、恒生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投诉量位列外资法人银行前三名。

2020年第三季度,涉及理财类业务投诉4337件,环比减少59.1%,占投诉总量的5.1%。在涉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投诉中,理财类业务投诉2134件,环比减少75.8%,占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7.8%;在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投诉中,理财类业务投诉1762件,环比增长33.5%,占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4.7%。邮储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的理财类业务投诉量位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前三名。浦发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的理财类业务投诉量位列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三名。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近年来,银保监会高度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治理侵害消费者权益市场乱象的活动,并严厉处罚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金融机构。今年以来,多家金融机构被银保监会点名,银行保险业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乱象得到明显遏制。值得注意的是,三季度银行业投诉总量环比出现大幅上升,银行卡业务和个人贷款业务投诉总量增幅较大。下一步,银保监会是否会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值得关注。

(二)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发布《全球法人识别编码应用实施路线图(2020-2022年)》

为进一步推动全球法人识别编码在我国的应用实施,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支持金融高水平开放,便利跨境贸易和金融交易,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制定了《全球法人识别编码应用实施路线图(2020-2022年)》(银发〔2020〕283号,以下简称《路线图》),现已正式发布。

《路线图》提出了2020-2022年我国应用实施全球法人识别编码的主要目标,明确了应用规则制定、赋码推广、技术应用和本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点任务。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全球法人识别编码是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为法人分配的唯一识别编码,旨在加强全球范围内法人以及法人控制关系的识别。据统计,2020年底前,中国大陆持码机构总量3万个,覆盖全部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和行业协会的会员机构、中国境内上市公司。推动全球法人识别编码在我国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的国际认可度和信任度,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国际化水平,支持金融市场更高水平开放,辅助金融管理部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证监会开展上市公司治理专项行动推动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部署,为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证监会决定自即日起开展上市公司治理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专项行动)。

专项行动聚焦三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强化公司治理内生动力,通过公司自查、现场检查、督促整改,督促上市公司将整改薄弱问题和提升治理水平结合起来,以整改促提升,不断增强上市公司自我规范、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意识,形成上市公司规范治理的长效机制。二是健全公司治理制度规则,进一步落实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界限和法律责任,强化上市公司长期激励机制。三是构建公司治理良好生态,抓好“关键少数”培训,加大先进典型的宣传,增进认知认同、凝聚市场共识,营造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良好氛围。

在新形势下开展专项行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内在要求,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有力抓手。通过2年努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使上市公司治理整体水平得到提高,进一步健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作、有效制衡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夯实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证监会官网)

点评

经过多年发展,上市公司逐步建立起相对健全的组织架构和公司治理制度,为国内各类企业提供了良好示范。但是,近段时间来,部分上市公司资金占用、违规担保、财务造假、操纵并购等严重问题,凸显出上市公司治理不科学、不平衡的情况仍然存在。此次专项行动,证监会从三方面着手,着力解决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监高等“关键少数”法定职责落实不到位、上市公司决策管理不科学、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等深层次问题,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治理质效。

二、观点聚焦

(一)易纲:以碳中和目标为约束条件完善绿色金融标准

12月9日,央行网站发布央行行长易纲在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的演讲内容。易纲在演讲中表示,中国需要加快推进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的低碳转型,在气候目标的约束下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易纲表示,目前人民银行正在修订《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将传统化石能源的生产、消费类项目移出支持范围,增加气候友好型项目;同时,人民银行进一步强化政策激励,对银行绿色金融业绩进行评价。

针对下一步重点工作,易纲提出,以碳中和目标为约束条件,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今后,在对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标准的修订过程中,要保证绿色金融支持目录中的项目在支持其他环境目标的同时,不损害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

除此之外,央行下一步重点工作还包括:研究建立强制性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提高环境和气候风险的分析和管理能力、便利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绿色金融市场。

最后,易纲表示,人民银行将继续探索利用金融科技发展绿色金融。未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在绿色金融中的运用前景非常大。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二)陈雨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金融改革开放

1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副行长陈雨露的最新政策研究文章,题目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金融改革开放》。文章指出,要以独立自主为着眼点畅通国内大循环,通过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国际循环。

文章认为,畅通国内大循环,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要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大宗商品供需结构;还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进一步启动国内消费潜力。通过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国际循环,需要提升“走出去”质量,优化引进外资结构,并巩固世界贸易大国地位和影响力。

文章同时指出,应当坚持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以金融科技引领的金融体系集成创新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体而言,新发展格局下的金融发展可着眼于四个层次,一是通过金融科技引领,推动金融体系集成创新,服务第四次工业革命;二是立足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循环路径和战略基点,着力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三是要以内外循环相互促进为目标,深化金融业高水平开放,同时注意防控系统性风险;最后要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优化金融改革开放布局。

文章也提出了新时期金融改革发展需要关注的十个重点问题,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未来金融改革的发力方向与发展前景。

(IMI财经观察)

(三)陈道富: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及政策展望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发表了题为“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及政策”的主题演讲。陈道富表示,疫情和中美关系是影响2020年经济和金融运行的主要变量,且对明年和中长期都会继续产生影响。当前,短期工业生产恢复较快,需求也正逐步恢复,同时消费回暖、投资保持扩张态势,消费和出口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开始上升。整体判断,他认为当前的经济运行已基本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对明年的经济形势,陈道富认为,尽管会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整体来看,明年经济指标会比较好看。“主要是受基期数据的影响,前高后低,但是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国内外需求偏弱且受制于潜在增速下降”,陈道富提到。政策方面,他认为需求政策力度边际减弱,会综合考虑政策力度,并避免“政策悬崖”效应。建议政策在当前力度下保持相对稳定,下半年要提高政策的灵活性。

(清华金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