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系列报告 > 每周监管资讯(2022年第13期)
Home > SeriesReport > 每周监管资讯(2022年第13期)

每周监管资讯(2022年第13期)

2022年03月28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

近日,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召开会议,总结2021年工作,研究部署2022年重点任务。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范一飞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认为,2021年人民银行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引导金融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金融科技三年发展规划圆满收官,显著提升守正创新能力和惠民利企水平。顺利完成6部门10省市金融科技应用试点,深入开展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进一步健全无障碍金融服务体系。全面实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实现人民银行创新监管工具与香港金管局监管沙盒联网对接。出台多项监管规则规范,加强网络金融平台监管,筑牢金融科技风险防火墙。推动新一代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监管科技在支付清算、货币发行、会计核算、征信等领域应用,提升金融监管效能和风险技防能力。

会议强调,2022年要贯彻“十四五”规划纲要,多措并举推动《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22—2025年)》落地实施,高质量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一是扎实做好新阶段规划政策的宣传解读、落地实施、跟踪监测和示范引导,开展金融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构建金融数字化能力成熟度评估体系和优秀实践案例库,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互鉴,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从多点突破迈入深化发展新阶段。二是建立健全金融科技伦理监管框架和制度规范,加强科技伦理风险预警、跟踪研判和敏捷治理,引导从业机构落实伦理治理主体责任,用“负责任”的科技创新打造“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服务实体经济。三是深化运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强化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数字渠道管理,研究建立智能算法信息披露、风险评估等规则机制,持续提升监管统一性、专业性和穿透性。四是深入实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合理应用数字技术健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着力弥合群体间、机构间、城乡间数字鸿沟。五是强化数字化监管能力建设,健全金融科技风险库、漏洞库和案例库,运用监管科技手段着力提升政策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数字化金融监管已来临,监管合规对于数据的重视程度逐渐上升,监管科技智能化有望成为趋势。这次会议部署了五项重点工作,其中三项涉及监管,即建立健全金融科技伦理监管框架和制度规范、深化运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以及强化数字化监管能力建设。这表明,在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中,加强金融科技的合规应用与发展,将成为从监管层到行业层的重要共识。

(二)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2年货币金银和安全保卫工作电视会议

3月24日,人民银行召开2022年货币金银和安全保卫工作电视会议。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人民银行工作会议部署,总结2021年货币金银和安全保卫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范一飞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认为,2021年人民银行货金保卫系统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圆满完成现金供应任务,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深入开展整治拒收现金,持续加大反假货币工作力度。深化货金保卫改革创新,顺利开展普通纪念币市场化发行试点,持续深化发行库和保卫管理业务转型,推动构建市场化现金处理体系,加强钱币市场管理引导,稳步开展非标准金银清查和货币史研究。强化内外部监督管理,持续提升货金保卫管理水平。

会议要求,2022年人民银行货金保卫系统要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总体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基固本、守正创新,坚定不移深化货金保卫业务转型,着力提升现金服务与管理水平。要全力保障现金供应,巩固形成整治拒收现金长效机制,继续提升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进一步筑牢反假货币工作防线。扎实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有序扩大试点范围,持续完善设计和使用,逐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框架。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业务管理力度,加强和改进普通纪念币及贵金属纪念币发行管理,进一步推动人民银行钞票处理、发行库和保卫管理业务转型,一体推进非标准金银清查和货币史研究。认真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持续完善内外部管理制度,强化权力监督制约和内部治理。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会议强调,人民币现金服务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环节,在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性保障作用。此次会议的召开,有利于进一步落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持续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人民币现金服务水平。

(三)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信贷融资相关费用问题典型案例的通报》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消保局发布《关于信贷融资相关费用问题典型案例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指出,按照国务院有关工作部署,银保监会消保局组织开展了“清理银行乱收费”专项行动。

《通报》显示,邮储银行、平安银行、邵阳昭阳农村商业银行、象山国民村镇银行四家银行被通报。其中,邮储银行利用市场优势地位转嫁抵押评估费;平安银行违反规定与小微企业约定提前还款违约金;邵阳昭阳农村商业银行转嫁抵押登记费;象山国民村镇银行未承担小微企业借款人意外险保费。

《通报》指出,银保监会将持续严肃治理各类乱收费的行为,同时督促各银行落实近期发布的《关于规范银行服务市场调节价管理的指导意见》。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近年来,各银行基本能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减费让利力度,违规及不当收费问题有所减少。但是,仍有部分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认识不到位、落实不彻底。《通报》进一步强化服务价格管理和收费行为管控,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二、观点聚焦

(一)国务院金融委: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确保稳字当头

3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会议听取了国务院金融委汇报。金融委提出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保持政策稳定性,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采取有针对性措施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继续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等五方面要求,具体包括:

 一是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同时及时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贷和社会融资适度增长。二是保持政策稳定性,近年来稳定经济运行、激发市场活力的政策要尽可能延续实施,同时开展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防止和纠正出台不利于市场预期的政策。三是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稳妥处理好资本市场运行中的问题,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四是加强部门协同,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未雨绸缪应对新挑战,采取有针对性措施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五是继续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光明网)

(二)马骏:落实《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央行等监管部门可发挥重要作用

日前,全球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构、学术机构组成的NGFS-INSPIRE联合研究组发布题为《央行、监管机构与生物多样性: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行动议程》的报告。

该联合研究组共同主席、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全球在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方面的行动正得到加强,今年在中国昆明将就《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达成一致。本研究组的报告表明,各国央行和监管部门的职责应该包括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带来的金融风险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生态友好领域。央行和监管部门在落实《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上可发挥重要作用。

马骏表示,中国在推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测算以及应用试点上取得进展,GEP核算可以定量化建立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者与受益者间的关联,对将生态效益的经济价值化提供了基本的方法与科学依据;在测算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的缺口方面,可以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情景以及需要采用的恢复与保护措施,对投资需求进行估算。

马骏表示,全球超过80%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融资还是来自公共资金,相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资金需求而言是杯水车薪,因此需要大范围调动社会资本,特别是私营部门的参与,同时也需要完善相应的金融体系,更好地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向好的经济活动。

报告认为,经济活动和金融资产都依赖于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如果这些生态服务系统受到破坏(包括生物多样性丧失),依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活动难以为继,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投资就有可能面临物理风险。全球经济正向着保护自然的方向转型,这个过程中也会由于政策、技术、市场的变化导致金融机构的转型风险。此外,必须看到,金融系统本身通过其贷款、投资和保险等经济活动也影响着生物多样性。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