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系列报告 > 每周监管资讯 2022年第25期
Home > SeriesReport > 每周监管资讯 2022年第25期

每周监管资讯 2022年第25期

2022年06月21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人民银行、水利部召开金融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推进会

6月13日,人民银行、水利部联合召开金融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进一步做好水利建设金融服务,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会议强调,要抓住关键,聚焦水利建设重点领域做好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要配合好水利部门和水利企业,统筹发展和安全,突出重点、锐意创新、防范风险,聚焦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农村供水工程、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河湖生态保护修复、智慧水利建设等重点领域,发挥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有效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会议要求,各金融机构要找准定位、创新产品、依法合规,切实加大对水利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要用好新增的8000亿元信贷额度,抓好任务分解,强化考核激励,加大对国家重大水利项目的支持力度;国有大行要发挥资金和网点优势,加大对商业可持续水利项目的信贷投放;中小银行要立足辖区实际,对有还款能力、切实可行的农田水利等中小型水利项目,给予必要信贷支持。要创新还款来源、抵押担保等产品模式,发挥部门合力做好对水利项目的金融服务。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自主审贷、自担风险,守住合规底线。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水利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短期内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重要方面,中长期内对粮食安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减灾防灾具有战略意义。水利部与人民银行共同部署推进金融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标志着部行合作开启了新篇章,金融支持水利工作进入了新阶段,有利于开创金融事业更好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的“共赢”局面。

(二)2022年一季度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396.39万亿元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2022年一季度末我国金融业机构资产负债表。初步统计,2022年一季度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396.39万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357.9万亿元,同比增长8.6%;证券业机构总资产为12.81万亿元,同比增长18.8%;保险业机构总资产为25.67万亿元,同比增长5.8%。

金融业机构负债为360.27万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银行业机构负债为327.66万亿元,同比增长8.5%;证券业机构负债为9.77万亿元,同比增长20.9%;保险业机构负债为22.85万亿元,同比增长6.1%。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我国银行业机构资产占金融业机构总资产的90.3%,远高于证券业和保险业的总和。证券业机构资产在一季度同比增速最高,达到18.8%,明显领先于银行业(8.6%)和保险业(5.8%)。因此,从增量视角上看,我国金融业机构资产分布朝着更为平衡的方向发展,有助于推动金融结构的优化。

(三)关于防范冒用银保监会名义实施“清退回款”诈骗的风险提示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4期风险提示。

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从未设立或授权设立任何“官方回款”“清退回款”等渠道。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是金融监管机构职责,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不会向消费者收取任何名目费用。

不法分子常常以“官方回款”“清退回款”名义欺骗群众,编造“成功案例”,利用消费者急于回款、挽回损失等心理,以达到骗取资金的最终目的,消费者要谨防“回款”类诈骗侵害。

提醒消费者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警惕被不法分子套取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身份信息等个人敏感信息;小心不明身份人员提出的转账、收费、充值要求,防范连环诈骗套路;对不明来源的“小道消息”“内部消息”以及网站信息、微信群信息等网络平台传播的非官方发布信息,要提高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避免误入骗局,受到“回款”类等各种诈骗手段的侵害。

类似的诈骗手法有针对P2P网贷机构出借人的“回款”诈骗、“官方回款”诈骗以及“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解债上岸”“代理退保”“白条代偿”“银行直存”等,均是利用消费者急于解困、急于挽回损失等心理特点,侵害消费者信息安全、财产安全,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失。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近期,不法网站假冒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发布带有“银保监会认证”“中国银保监会”等不实信息内容,并以“官方回款”“清退回款”等名义实施诈骗。上述诈骗行为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损害监管机构声誉,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广大消费者要树立理性投资、理性借贷观念,通过依法取得金融业务经营许可的机构获取金融服务,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观点聚焦

(一)王春英: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总体稳定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就2022年5月份外汇收支形势回答了记者提问。

王春英表示,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总体稳定,银行结售汇和涉外收支均保持顺差格局。一是银行结售汇延续顺差态势,5月份顺差规模为15亿美元,综合考虑远期结售汇、期权交易等其他供求因素,境内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二是涉外收支总体呈现净流入,5月份,企业、个人等非银行部门涉外收支顺差77亿美元。三是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截至5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1278亿美元,较4月末上升81亿美元。

与此同时,货物贸易、直接投资等实体经济相关跨境资金净流入维持较高水平,继续发挥稳定跨境资金流动的基本盘作用。5月份,货物贸易涉外收支顺差383亿美元,同比增长97%;直接投资涉外收支顺差55亿美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受全球疫情等综合因素影响,服务贸易涉外收支逆差28亿美元,仍处于较低水平。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出季节性增加,规模与上年同期基本相当。

王春英强调,当前,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但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稳定经济增长政策措施持续显效,经济恢复的动能在加快,有助于我国外汇市场和国际收支继续平稳运行。

(中国金融新闻网)

(二)李扬:应当高度关注美联储加息且缩表政策的外溢性影响

6月16日,由凤凰网主办、凤凰网财经承办、青花郎独家战略合作的“2022凤凰网财经(夏季)云峰会”召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扬在主题演讲中表示,“美联储加息的同时开始缩表,是今年国际金融界最大的事件。对于这一事件,我们应当更多关注它的外溢性影响,尤其关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李扬表示,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外溢性影响不可忽视。简单地说,当美联储扩表即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面对的是资本流入增加、利率下降、本币升值、美元贬值、本国的资产价格包括股市和房市的价格上升局面,虽然输入性通货膨胀也会发生,但总的来说,对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好处多一些。相反,美联储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即开始缩表和加息,其影响正相反:资金外流、利率上升、本币贬值、包括股市和房市在内的资产价格下降、通货紧缩等等,这些将导致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成本上升,发展动力下降等。总之,美联储实施紧缩政策,对世界的影响总体上是不利的。对此,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