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系列报告 > 每周监管资讯 2022年第31期
Home > SeriesReport > 每周监管资讯 2022年第31期

每周监管资讯 2022年第31期

2022年08月01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2年第一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关于2022年第一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

《通报》指出,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第一季度共接收并转送银行业消费投诉75936件。其中,涉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20209件,占投诉总量的26.6%;股份制商业银行29393件,占投诉总量的38.7%;外资法人银行345件,占投诉总量的0.5%;城市商业银行(含民营银行)12246件,占投诉总量的16.1%;农村中小金融机构4769件,占投诉总量的6.3%;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8974件,占投诉总量的11.8%。

《通报》指出,2022年第一季度,涉及信用卡业务投诉37954件,占投诉总量的50.0%。在涉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投诉中,信用卡业务投诉10097件,占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50.0%;在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投诉中,信用卡业务投诉23429件,占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79.7%;在涉及外资法人银行的投诉中,信用卡业务投诉217件,占外资法人银行投诉总量的62.9%。交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投诉量位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第一。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投诉量位列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三位。东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投诉量位列外资法人银行第一。

2022年第一季度,涉及个人贷款业务投诉24947件,占投诉总量的32.9%。在涉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投诉中,个人贷款业务投诉3277件,占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16.2%;在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投诉中,个人贷款业务投诉3311件,占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11.3%;在涉及外资法人银行的投诉中,个人贷款业务投诉61件,占外资法人银行投诉总量的17.7%。工商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投诉量位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第一。平安银行、百信银行、浦发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投诉量位列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三位。星展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投诉量位列外资法人银行第一。

2022年第一季度,涉及理财类业务投诉3867件,占投诉总量的5.1%。在涉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投诉中,理财类业务投诉2101件,占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10.4%;在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投诉中,理财类业务投诉1170件,占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4.0%。邮储银行的理财类业务投诉量位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第一。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的理财类业务投诉量位列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三位。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2022年第一季度,股份制商业银行消费投诉占比最大,达到38.7%;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含民营银行)紧随其后,分别为26.6%、16.1%;外资法人银行占比最低,仅为0.5%。从结构上看,信用卡业务、个人贷款业务和理财类业务是消费者集中反映的问题。对此,要继续加大投诉处理监管力度,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主体责任,扎实做好投诉处理工作,加强源头治理,改进服务质量,维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2年第一季度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8号通报《关于2022年第一季度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

《通报》指出,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第一季度共接收并转送涉及保险公司的保险消费投诉26545件。其中涉及财产保险公司9373件,占投诉总量的35.31%;人身保险公司17172件,占投诉总量的64.69%。人保财险的投诉量位列财产保险公司第一。平安人寿的投诉量位列人身保险公司第一。

《通报》指出,财产保险公司涉及理赔纠纷投诉6958件,占财产保险公司投诉总量的74.23%;销售纠纷投诉830件,占比8.86%。人保财险的理赔纠纷投诉量位列财产保险公司第一。人保财险、平安财险的销售纠纷投诉量位列财产保险公司前两位。

财产保险公司涉及机动车辆保险纠纷投诉5729件,占财产保险公司投诉总量的61.12%;保证保险纠纷投诉816件,占比8.71%。人保财险的机动车辆保险纠纷投诉量位列财产保险公司第一。平安财险、人保财险的保证保险纠纷投诉量位列财产保险公司前两位。

《通报》指出,人身保险公司涉及销售纠纷投诉8244件,占人身保险公司投诉总量的48.01%;退保纠纷4729件,占比27.54%。平安人寿的销售纠纷投诉量和退保纠纷投诉量位列人身保险公司第一。

人身保险公司涉及普通人寿保险纠纷投诉7301件,占人身保险公司投诉总量的42.52%;疾病保险纠纷投诉3928件,占比22.87%。平安人寿的普通人寿保险纠纷投诉量位列人身保险公司第一。平安人寿、新华人寿的疾病保险纠纷投诉量位列人身保险公司前两位。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通报》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人身保险公司投诉量最大,接近投诉总量的三分之二,而财产保险公司投诉量占比为三分之一。从结构上看,财产保险投诉量最多的是涉及理赔纠纷投诉,占比高达74.2%,而人身保险投诉排名前两位的是涉及销售纠纷、退保纠纷。这表明,理赔纠纷、销售纠纷和退保纠纷是消费者反映集中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三)中国银保监会召开全系统2022年年中工作座谈会暨纪检监察工作座谈会

7月25日,银保监会召开全系统2022年年中工作座谈会暨纪检监察工作(电视电话)座谈会。

会议指出,要稳步推进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化险工作。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深入推进农信社改革。推动中小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支持政策措施落地实施。支持地方做好“保交楼”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配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坚决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会议要求,要把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发挥金融逆周期调节作用,全力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强稳企纾困,主动做好餐饮、住宿、文旅、运输等行业企业接续融资安排。强化小微金融服务。开展涉企乱收费专项整治。引导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聚焦支持新市民安居乐业,推动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范围。稳步落实金融业开放举措。

会议指出,要加快补齐监管工作短板。持续强化公司治理监管,加强股东资质穿透审核和股东行为监管约束。督促地方金融机构深耕本地,强化社区和县域金融服务。加快监管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着力优化监管协同机制。

会议要求,系统各级纪检监察机构要坚持学在前列、走在前列,督促各级党委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强化政治担当,建立健全常态长效机制,持续做好中央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始终保持惩治金融腐败的强大力量常在,严肃查处高风险中小银行保险机构背后的监管腐败问题。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对顶风违纪的,从严从快查处。督促各级党委做好以案促改,同步补齐思想短板和制度漏洞,持续强化党风党纪教育,认真落实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着力营造清正廉洁氛围。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银保监会通过此次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结上半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安排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有助于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在银行业保险业落地生根,努力实现“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二、观点聚焦

(一)范一飞:将持续完善数字人民币技术标准

7月24日,在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人民币产业发展分论坛上,央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将研究出台数字人民币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配套政策,持续完善数字人民币技术标准,夯实数字人民币法治基础,巩固数字人民币法偿性地位。

范一飞指出,目前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工作正逐步深化,未来数字人民币事业在市场化的轨道上行稳致远,还需要产业各方共同努力。我国是全球开展法定数字货币研究的先行者,在这个领域的探索中既不能完全按照现金来管理,也不能照搬传统电子支付管理方式。我们要深刻认识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该打破的打破,该约束的约束,在不断创新和总结中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为进一步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发展,范一飞提出三点意见: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好产品服务和场景建设。充分发挥数字人民币兼具账户、准账户和价值的特征,以及成本相对较低、支付即结算、可编程等特性,构建多层次产品和服务体系,推动对公业务与个人业务深度融合、相互促进。支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便利化的资金管理、薪资发放、进销存等服务,践行惠企利民理念。支持在财政、税收、政务等对公领域发挥数字人民币优势,为政府数字化和智能化治理提供先进的支付服务。支持探索数字人民币在数字身份、数字消费、数字贸易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为数字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同时,要高度重视客户隐私保护,遵循“小额匿名、大额依法可溯”的原则,充分保障公众合理的个人信息保护需求。

二是坚持市场化发展,激励各方合作共赢。坚持双层运营架构下的权责对等,一方面强化激励约束,避免权责不对等引发的资源配置扭曲和市场行为低效,另一方面要实现市场主体自主决策、自担风险,从而提升数字人民币生态的稳健性。在坚持央行中心化管理和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市场主体自主开展推广活动。推动全社会共建共享,利用智能合约实现可编程特性,打造开源生态平台,构建数字人民币开放生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大资源投入,促进受理环境建设提质增效。支持各机构竞争选优、激励相容,推动形成有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平衡机制。充分发挥数字人民币上下游产业的集聚效应,催生一批新模式新业态,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坚持法治化规范化建设,夯实数字人民币发展的法治和监管基础。研究出台数字人民币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配套政策,持续完善数字人民币技术标准,夯实数字人民币法治基础,巩固数字人民币法偿性地位。发挥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作用,强化对数字人民币业务、风控、技术、安全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坚持中心化管理,强化数字人民币统一认知,充分运用先进监管科技手段,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穿透式监管原则,加强联防联控,健全密码体系,准确识别并及时处置相关风险,牢牢守住安全运营的底线。

(中国日报网)

(二)世界银行:中国普惠金融多项指标高于全球平均

近日,世界银行发布《2021年全球金融包容性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140多个经济体民众使用银行账户等金融服务状况进行分析。《报告》指出,数字革命改变了民众收付款、借贷和储蓄的方式。其中,中国的账户拥有率、数字支付率、女性拥有账户比例、通过银行账户或移动支付账户储蓄的比例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账户拥有率方面,《报告》指出,2021年在全球范围内有76%的成年人在银行等受监管的机构拥有账户。中国的成年人账户拥有率为89%,高出全球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较2011年上升了2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21年发展中经济体的成年人账户拥有率为71%,较2011年提高29个百分点。

数字支付方面,《报告》显示,在印度和中国,分别有超过8000万和1亿成年人在疫情开始后首次使用数字支付方式向商户付款。截至2021年末,中国有82%的成年人使用数字支付,高出全球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中国成为推动发展中经济体数字支付的重要因素,如果剔除中国,发展中经济体仅20%的成年人使用数字支付。

女性拥有账户,意味着女性对自己的资金获得了更多隐私权和自主权,有助于女性实现财务独立,提高在经济紧急情况下维持生计的能力。《报告》披露,2021年全球分别有78%的男性和74%的女性拥有账户,男女拥有账户比例从2017年相差7个百分点缩小到4个百分点。2021年末,中国女性拥有账户的比例达到87%,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根据《报告》,中国成年人通过银行账户或移动支付账户开展储蓄的比例达5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接近高收入经济体水平。2021年全球范围内,成年人通过银行账户或移动支付账户储蓄的约占31%,通过储蓄互助机构或委托家庭成员以外的人储蓄的约占9%,其余则通过现金、珠宝或房地产等资产的形式进行非正规储蓄。

为进一步提升全球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世界银行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快向妇女、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和其他困难群体推广移动支付,提高其财务管理能力。增加对可信识别系统和手机的有效访问,为其提供正式身份证明,提高金融服务的包容性。将工资、政府转账、农产品销售款等现金支付方式部分转换成移动支付方式,以提高储蓄率并减少行政成本和腐败。其次,加大对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投入,采用国际通用标准促进实时支付系统等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与此同时,公平公正对待国内外移动支付提供商,鼓励提供安全、便捷、实惠的产品和服务。发挥金融监管部门和服务机构的作用,鼓励开发和运用更好的系统,以识别、评估和处置金融风险。最后,政府部门应密切关注网络金融安全,牵头制定金融服务标准,规范市场秩序。考虑消费者实际情况和差异化需求,优化产品设计,提升其金融素养。加强数字金融服务信息披露,确保消费者了解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实际收益及潜在风险。

(中国银行保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