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系列报告 >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2期
Home > SeriesReport >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2期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2期

2023年01月16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保险监管统计管理办法》

1月9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保险监管统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包括总则、监管统计管理机构、监管统计调查管理、银行保险机构监管统计管理、监管统计监督管理和附则等六章,共三十三条,重点就以下内容予以规范:

一是明确归口管理要求。《办法》明确监管统计工作归口管理要求,对监管统计管理机构归口管理部门职责作出界定,对银行保险机构归口管理部门职责予以明确,同时列明各相关主体职责边界。

二是明确数据质量责任。为督促银行保险机构重视数据质量,《办法》明确提出银行保险机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对监管统计数据质量承担最终责任。

三是强调数据安全保护。根据2021年9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相关规定,《办法》在职责范围、统计资料管理制度、监督检查中增加了涉及数据安全保护的监管内容,明确提出监管统计工作有关保密要求。

四是对接数据治理要求。充分吸收近年来中国银保监会对银行保险机构数据治理的监管要求,《办法》明确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应将本单位监管统计工作纳入数据治理范畴。

五是重视数据价值实现。为引导银行保险机构不断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充分挖掘发挥监管统计资料价值,《办法》明确提出监管统计数据分析应用相关要求,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充分运用数据分析手段,开展数据分析和挖掘应用,充分发挥监管统计资料价值。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这对监管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工作的规范提出了更高要求。《办法》的发布和实施,统一了银行业保险业监管统计制度,为解决当前监管统计工作实际问题提供制度支撑,进一步夯实统计工作基础,对银行业保险业监管统计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

(二)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扩大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1月12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扩大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等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有五部分内容:一是明确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的浮动范围由[0.65,1.35]扩大到[0.5,1.5];二是要求银保监局根据辖区内车险市场情况,在征求相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稳妥确定辖区内政策执行时间;三是要求各银保监局加强属地监管,引导各公司合理设定各地区自主定价系数均值范围和手续费上限,同时持续做好车险市场监测和车险费率回溯监管,确保车险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四是要求各公司严格执行车险各项监管要求,做好条款费率备案工作,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优化和保障车险产品供给,提升车险承保理赔服务水平,增强车险消费者的获得感;五是要求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精算师协会和中国银保信公司根据自身职责,配合做好深化车险改革相关工作。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车险综合改革实施两年多来,车险市场平稳有序,消费者普遍受益,财产保险公司经营水平显著提升。《通知》的发布实施,有利于进一步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风险为基础的车险条款费率形成机制,优化车险产品供给,扩大车险保障覆盖面,实现车险服务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进车险高质量发展。

(三)两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外经贸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

近日,商务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外经贸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强调,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和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积极作用,及时摸排和对接行业企业需求,结合当地实际采取针对性举措,为人民币跨境使用创造良好环境。

《通知》要求,便利各类跨境贸易投资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推动银行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结算服务;鼓励银行开展境外人民币贷款,积极创新产品服务,更好满足企业跨境人民币投融资需求;因企施策,增强优质企业、首办户、中小微企业等主体获得感,支持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发挥带动作用;依托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境外经贸合作区等各类开放平台,促进人民币跨境使用;结合企业需求提供交易撮合、财务规划、风险管理等业务支持,强化保险保障,完善跨境人民币综合金融服务;发挥相关资金、基金等引导作用;开展多样化宣传培训,促进银企对接,扩大政策受益面。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近年来,美元及国际市场上的一些主要货币波动幅度较大,使人民币结算需求进一步增多。《通知》紧紧围绕实体经济需求,横向涵括了各类真实、合规的贸易和投资种类,纵向覆盖了交易结算、跨境收付、投融资活动、财务规划与风险管理等业务全链条,推动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

二、观点聚焦

(一)世界银行:下调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1月10日,世界银行发布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1.7%,较去年6月预测下调1.3个百分点,为近30年来第三低水平。

报告显示,受通胀高企、利率上升、投资减少、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正急剧放缓到“危险地接近陷入衰退的程度”。极高的通胀引发全球“出乎意料的”快速且同步的货币政策收紧。而为遏制高通胀而采取的激进货币政策收紧、金融状况恶化、信心下降以及普遍的能源短缺导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被大幅下调。

报告显示,近30年来,1.7%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仅次于2020年疫情期间以及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衰退。世行预计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有望回升至2.7%。同时,世行预计2023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0.5%,较去年6月预测下调1.7个百分点。其中,美国经济增长预期被下调1.9个百分点至0.5%,是除1970年衰退期以外表现最差的一年。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被下调1.9个百分点至零增长。此外,世行预计2023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将增长3.4%,较此前预期下调0.8个百分点。2023年全球贸易总量或将增长1.6%,较此前预期下调2.7个百分点。

报告认为,全球政策制定者必须确保财政支持以弱势群体为重点、通胀预期保持稳定、金融体系保持韧性。

(人民网)

(二)吴晓求:金融的未来在于脱媒和技术进步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在第二十七届(2023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表示,金融的未来在于脱媒和技术进步,第四次产业革命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产生重要影响,同时金融的进步更重要的在于风险理念的变化。

吴晓求表示,金融的变革在于脱媒和技术进步,脱媒起因来自金融管制,但中国金融脱媒是来自于市场经济的进步和人们日益增长的收入水平,来自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其中财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可能是中国金融脱媒的力量。脱媒是金融变革的逻辑起点,从历史上看,金融发展和科技进步、产业革命是密切相关的,无论是金融的结构性变革、金融业态的多样化,还是金融功能的升级,都与产业革命息息相关。

吴晓求表示,第四次产业革命和前三次产业革命有本质的区别,表现为新技术与产业的融合,是经济业态和运行方式的重大变化,不再局限于某一、两个国家,而是第三次产业革命在全球的延伸;从金融业态看,与前两次产业革命相伴而生的创新金融体系主要在英国、美国,而在后两次产业革命中,金融的这种创新变化已经扩展到全球,这是各国都拥抱新产业革命的重要原因。第四次产业革命中除了继承投资银行和其他风险资本业态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做了融合,而且战略性产业资本开始出现。虽然我国也成立了战略性资本,但在形式和运作上还需提高市场化程度。

吴晓求表示,金融的进步不仅在于功能的改变,更重要的是风险理念的变化。传统金融更加关注过去,是排斥风险的、厌恶风险的,对风险的处理机制是风险外置,而现代金融业态聚焦未来,能够包容风险。这就是金融的进步,所有的不确定性背后都有巨大的成长性,这也是金融变革的基本趋势。

(中国金融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