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系列报告 > 【周报】​债务观察周报2025年第6期
Home > SeriesReport > 【周报】​债务观察周报2025年第6期

【周报】​债务观察周报2025年第6期

2025年02月18日

一、债务动态

(一)再融资专项债密集发行 财政政策靠前发力

2025年开年以来,各地再融资专项债密集发行。截至2月10日,各地已发行或计划发行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的再融资专项债规模已达3780.56亿元。专家表示,债务置换密集推进将进一步为地方政府“松绑减负”,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靠前发力,为支持内需腾出更多空间。

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春节假期过后,浙江及山西已陆续发行565亿元及385亿元再融资专项债用于置换隐性债务。同时,陕西、重庆、宁夏将于本周内分别启动564亿元、409.49亿元、138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发行招标。事实上,今年2万亿元再融资专项债自1月13日开闸发行以来,全国已有12个地区披露了相关发行计划,进展较快。

从发行期限看,本轮发行的再融资专项债期限横跨3年至30年,其中15年期、20年期和30年期占比较高。业内人士表示,较长的发行期限有助于“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着眼于更长时间跨度稳步化解债务风险。

(上海证券报)

(二)着力盘活存量土地 多地专项债收储工作加速推进

2月份以来,珠海市、惠州市、潮州市、江门市等多地密集发布关于运用专项债券资金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的公示。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截至2月11日,各地拟运用专项债收储地块总计100余宗,拟收回收购价格合计超260亿元。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表示,近期多地运用专项债资金收储存量土地的节奏快、覆盖面广,对于当地存量土地的消化具有积极作用。

运用专项债资金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是减少市场存量土地规模、改善土地供求关系、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关键举措。严跃进表示,相关工作有助于系统高效地促进存量土地盘活,对于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平衡具有积极作用。另外,存量闲置土地收储后,也有利于相关房企改善资金状况、“轻装上阵”。

“运用专项债资金收储土地的工作逐步落地,有利于优化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李宇嘉表示,目前各地拟收储的地块多是国企和城投公司的地块,主要是因为这些项目资产负债关系较为清晰,方便操作。

(证券日报网)

(三)多地部署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坚决遏制化债不实和新增隐性债务

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是地方当前主抓的重点工作之一。界面新闻记者查询发现,多地日前发布的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均提及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天津日报》2月10日刊发关于天津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报告特别提到,全力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用足用好中央支持政策,进一步落实防范化解全口径债务风险方案体系,以债务偿还、隐性债务清零等11项重点目标任务为抓手,尽全力缓释、化解债务风险。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机制,坚决遏制化债不实和新增隐性债务。

湖南省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提到,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健全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探索构建“连环债”清偿机制,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河北省提到,督促高风险地区严格落实风险化解方案,通过调整支出结构、盘活资产资源等方式化解存量债务,严控高风险地区新增债务限额。确保全省各级政府到期债券全部按时还本付息。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在研究报告中提到,鉴于当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地方财政总体紧平衡形势,2025年化解债务风险仍是地方防风险重要工作。

(新浪财经)

(四)地方化债“加速跑” 今年置换债已发行超4800亿元

自去年11月化债“组合拳”推出,未来几年地方置换债的发行节奏已基本明确。新增专项债券方面,自2024年起连续五年,每年将从新增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用于化债。再融资专项债券方面,新增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每年2万亿元,分三年实施。2025年初,新一轮的置换债发行“起跑”。据DM梳理,截至2月12日,今年已有15地披露发行“置换隐债专项债”,置换债新发行总规模已达4848亿元。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告诉记者,置换债的作用在于推动隐债显性化,有助于缓解地方隐债偿还压力,助力地方实现隐债清零。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债发行利率不断下降,推动隐债显性化也有助于大幅降低地方债务融资成本,缓解付息压力。规模上看,2024年-2028年,用于置换隐债的再融资专项债和特殊新增专项债两项合计达到10万亿元,而2023年底全国隐债余额是14.3万亿元。

“即使地方政府有意愿为其提供支持,超出范围的债务仍将由城投公司依靠自身的运营和融资能力偿付。”惠誉评级亚太区国际公共融资评级高级董事赵雨晴则对记者表示,不同地区城投企业的投资模式可能会有所不同。经济实力较强地区的城投公司越来越多地将公共项目与其他盈利项目合并,以实现交叉补贴。这些盈利项目通常包括其地区的公用设施和公用事业运营,或者能够从当地经济发展中受益的投资项目,例如工业园投资和城市更新项目。

(新华财经)

二、观点聚焦

(一)张智:节后复工复产大幕拉开,专项债助力地方资金周转

春节刚过,全国各地立刻掀起复工复产潮,从交通枢纽到数字基建,从民生工程到高精尖产业,一批批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不断拉动有效投资,推动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

为了保障建设,各地新增专项债放量发行也在加速。从发行节奏来看,1月专项债发行4397.17亿元,相较2024年同期增加2490.17亿元;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40只,总规模达2048.02亿元,同比增加1480.21亿元,涨幅为260.70%。截至2月10日,年内各地新增专项债发行量2323.43亿元。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肖鹏对包括《华夏时报》在内的媒体记者表示,当前,通过债务置换降低地方政府的存量债务利息,一方面减少地方的偿债压力,另一方面也将增加地方可用财力。

值得注意的是,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日前表示,目前,置换政策“松绑减负”的效果已经逐步显现。各地置换债务平均成本普遍降低2个百分点以上,有的地方超过2.5个百分点,还本付息的压力大幅度减轻。有的地方优先置换即将到期的公开市场债券和“非标”、涉众债务,区域金融环境显著改善。同时,置换政策的实施给地方腾挪出更多支持内需的空间。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区、市发布2025年重大工程项目相关投资清单,据统计,总项目数超1.3万个,总投资额合计超38万亿元。随着这些项目的逐步落地和建成,将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基建投资不断发力的同时,各地化债计划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按照计划,今年财政部将继续加快推进2万亿元置换债券发行工作,着力化解存量风险。同时,在更加积极有为政策基调下,提高财政赤字率,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大力提振消费,优化支出结构。

从发行节奏来看,1月专项债发行4397.17亿元,新增专项债发行2048.02亿元,同比增加1480.21亿元,环比增加1837亿元;2月1日至10日,专项债发行规模接近3000亿元。截至2月10日,各地已发行或计划发行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的再融资专项债规模已达3780.56亿元。从发行期限看,本轮发行的再融资专项债期限横跨3年至30年,其中15年期、20年期和30年期占比较高。在市场人士看来,较长的发行期限有助于“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着眼于更长时间跨度稳步化解债务风险。

一个亮点是,不少地方近日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显示,2024年置换政策落实成效显著。在青海,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后,4个州全面实现隐性债务“清零”,全年化债任务顺利完成;内蒙古自治区化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有望率先退出高风险省份。

按照财政部安排,下一步将会同有关方面做好置换债政策落地实施的“后半篇”文章,持续加大对地方的指导力度,推动扎实落实置换工作要求;同时加强债券资金全流程、全链条监管,确保合规使用。此外,坚定不移严防新增隐性债务,推动隐性债务“清仓见底”。

(华夏时报网)

(二)孙彬彬:货币宽松仍需等待

货币宽松短期有所掣肘,但中期依然是确定性方向。适度宽松的基调意味着货币宽松行为仅仅是迟到,资金紧张不会持续,债市久期策略或依然是当下最优选择。

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

央行对稳汇率的措辞更加坚决,美元指数高位震荡,短期内可能仍存在外部均衡压力。同时强调利率自律机制的作用并要求强化落实和执行,后续落实利率政策、降低信贷成本,仍然有赖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呵护净息差。

展望未来,短期内降准降息落地的可能性并不高。视国内外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而定,一是国内经济形势,二是海外经济与货币政策,三是股市走势和利率风险。去年四季度降准预期落空,以及年初以来货币宽松预期落空,或许均与上述三点有关。对于流动性投放,继续强调“密切关注海外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变化”,二月资金面可能延续均衡偏紧。

防空转与盘活存量延续,结构性货币政策继续支持

央行继续强调防空转、盘活存量和提高效率,信贷可能延续弱增长。货政报告从专栏角度强调结构性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但总体诉求依旧是“有进有退、合理适度”。再贷款终究无法替代贷款,而且关键还需要财政等各部门通力合作,以及商业银行主动响应政策号召、调整信贷投放方向。

虽然货币政策工具箱丰富,但超储显著偏低

货币政策新框架,一是逆回购操作方式转为数量招标后,资金利率有下限。二是虽然央行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但四季度末银行超储率显著偏低,资金均衡偏紧。

央行对资金面的掌控能力仍然较强。一方面,不要过度关注央行的操作,而是要深入理解央行的思路、最终观察结果;另一方面,降准的必要性仍然较高,买入国债、买断式逆回购等工具可能不足以全面缓解资金压力。

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可能扩充计入准备金的资产范畴

存款准备金工具从最初的聚焦总量调节、对冲外储增长,到多层次、复杂化,再到简明演变,不同阶段的存款准备金框架选择取决于政策支持重点。我们认为,央行明确可能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方向可能是扩充纳入准备金的资产品种和范围。一方面是银行准备金率已经不高了,另一方面是超储率低可能限制商业银行对实体的支持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