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周报】债务观察周报2025年第11期
一、债务动态
(一)深市科创债助力企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一直以来,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深交所”)始终将支持科技创新、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借助科技创新固收类产品,有效激发创新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发行环境持续优化。交易所债市在支持科技企业融资发展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背后离不开制度的持续优化与创新。在发行制度方面,针对科技企业发行债券,尤其是科技创新公司债券,深交所推出“绿色通道”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硬科技”企业实行科创债“即报即审、审过即发”。在信息披露制度方面,鉴于科技企业业务的专业性和创新性,交易所明确不同类型发行人的科技创新属性、业务开展、募集资金使用等信息披露要求。深交所督促企业详细展示研发投入、知识产权、项目进展等关键信息。此外,增信制度也在不断完善。深交所联合中证金融、地方担保公司等多方主体,构建“央地合作增信”等模式。这些制度层面的改革举措,进一步稳固交易所债市支持科技企业融资的坚实基础,助力债券、可转债等多样化产品和工具充分发挥“接力棒”式的融资支持作用,推动科技企业不断创新发展。
参与主体愈发多元。得益于发行环境的持续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发行科创债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深交所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支持更多市场主体充分用好科技创新债券功能,继续完善精准支持科技与创新领域的产品供给、制度供给、服务供给,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优化资金链,持续提升服务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资金高效流入科技与创新领域,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助力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高质量创新创业迈上新台阶。
(新华财经)
(二)上交所科创债质效双升 激发科创活力
畅通科创企业融资渠道。近年来,监管层持续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为科创债市场注入了旺盛生命力。去年12月份,上交所修订专项品种规则指引,拓宽科创债科创投资类、科创孵化类发行主体范围,完善科创企业类发行人评价指标,并支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硬科技”企业适用优化审核措施。
助央企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中央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引领产业升级、驱动科技创新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4年,上交所累计支持424家优质企业发行科创债5105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中央国有企业成为科创债市场的主力军,全年市场发行量占比45%。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等央企年度发行额均超百亿元。
推动民企勇攀科技高峰。在央企引领科创债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民营科技企业借助这一创新工具加速攀登技术高峰。2024年,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米通讯”)等民营企业在上交所成功发行科创债,形成了良好示范效应。
连通实体企业和科创资本。作为创新驱动的领军者,科创企业常面临技术革新与市场拓展的双重考验,其成长历程中也迫切需要大量资金的持续投入。
(新华财经)
(三)民企融资环境持续改善 产业债市场供给旺盛孕育新动能
产业融资需求旺盛。政策加码与新旧动能转换,促使作为产业债供给主力的央地国企新增融资需求大幅增加。中央政府将赤字率提高至4%,将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同时国资委推动中央企业靠前发力,加大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设备更新等方面投资,央企产业升级的融资需求增加。此外,一些城投公司完成市场化转型,符合市场化主体发债要求,突破了融资限制。此外市场整体环境使得企业融资成本显著下降。
市场关注度有所提高。于丽峰表示,投资者需对债券市场和发行人基本面情况保持关注,防范债券市场调整、发行人基本面恶化导致的估值波动和信用风险。
新兴行业融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随着政策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大,产业债市场结构有望进一步改善,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新兴行业融资比重也将进一步提高。
(新华财经)
(四)债市 “科技板” 登场在即 专家建言培育科创债投融资生态
更深层次的机制创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为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中国证监会、科技部等部门,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2022年5月,交易所和交易商协会分别推出科创债和科创票据,成为债券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主要抓手。自正式推出至2025年2月底,科创票据发行量累计1.28万亿元,科创债发行量累计1.15万亿元。其中,2024年发行量合计1.22万亿元,同比增长58.2%。这表明,依托科创类创新品种,债券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力度持续加大。
疏通科技债券融资堵点。债权投资的天然风险规避属性、融资期限与公司回报期的错配、外部增信措施使用不足,是债券“科技板”将要解决的挑战。
培育科创企业债券投融资生态。一是创新债券品种、条款设计和风险分担机制。于丽峰建议,针对潜在发行主体的扩容,可进一步创新科创类债券品种,已有科创债和科创票据的发行条件也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同时,可参考国际经验,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高风险的特征,通过增加限制性条款(债务限制、资产出售限制、控制权变更限制)、严格信息披露等方式,加强投资者保护。还可通过灵活设置含权条款,提高债券投资价值和退出机制的灵活性,提升投资者参与意愿。二是强化投资者培育,丰富投资者风险偏好类型,鼓励长期资金和耐心资本入市。三是推动符合科创领域特点的风险评价模型的应用。目前,多家评级机构已发布科创企业的评级方法模型,但受制于AA级以下的发行人难以在信用债市场融资的现状,对科创企业发债的支持仍有限。
(新华财经)
二、观点聚焦
许宪春:从统计数据看2025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025年政策建议
第一,以旧换新政策在激发短期消费需求上效果显著,比如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领域的消费增速明显提升,展现出政策的有效性。然而,这类政策主要起到阶段性拉动作用,长期来看仍需依赖结构性改革,特别是收入分配结构的优化,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当前我国在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财产性收入不足;在收入再分配过程中,所有者税和财产税调节作用有限,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占比偏低,制约了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善。因此提升劳动者报酬、增加财产性收入,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消费增长的根本措施。
第二,财政政策应更好地承担起稳增长和优化结构的关键作用。2025年财政政策应该更加积极有为。应当适度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对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的补贴力度,尤其是通过扩大消费券和购房补贴政策覆盖范围,进一步激发内需潜力。同时,专项资金应优先于“两重”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既提升短期经济活力,又为中长期经济增长打下基础。
第三,当前商品房销售有所恢复,但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仍在加大,房地产政策应更加注重对房企的支持,通过改善融资环境,加强政策激励和优化资金监管,帮助房企缓解压力,恢复信心,从而推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回暖。
(新浪财经) 温彬:政策保持定力,3月LPR报价继续“按兵不动”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5年3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1%,5年期以上LPR为3.6%,为连续第5个月维持不变。 (一)货币宽松暂不急迫,政策利率持稳,3月LPR报价延续“按兵不动” 年初以来,面对前期市场一致性宽松预期及抢跑带来的利率过快下行,以及稳汇率压力加大,央行适时提出“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政策重心阶段性转为稳汇率、防利率风险、防空转,开年以来货币总闸门总体较紧,资金面维持紧平衡状态,引导市场修正预期。近期,稳汇率压力有所缓解、市场利率中枢明显上行,货币政策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但海外政策不确定性仍大、掣肘犹存,同时国内经济的短期企稳和长期宏观叙事改善,也使得货币宽松的预期虽仍然存在,但暂不急迫。“利率锚”未动,LPR报价下调的基础未发生变化。 (二)银行负债成本高企、盈利承压,LPR继续下调受限 一方面,负债短缺和资金面紧平衡下,银行负债成本高企。近年来银行存款增速快速下降,存贷增速差扩大。今年1-2 月,一般性存款共增加5.1万亿元,一般性贷款增加5.9万亿元,存贷差为-8000亿元,银行体系流动性压力逐步显现。银行存款增速放缓的同时,年初以来央行资金投放相对有限,信贷投放和政府债承接方面的资产配置需求又较为刚性,导致负债缺口增加核心负债增长承压,银行通过加大同业存单、金融债发行来弥补负债,并可能吸收成本更高的存款,进而推高存单等利率,提升银行负债成本。另一方面,重定价效应和新发贷款定价未企稳,银行息差继续承压。受去年LPR大幅下调和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影响,今年一季度资产端重定价压力较大;当前资金价格上升和负债成本高企下,银行资产端尚不具备提价能力,因而净息差延续承压并压缩银行盈利空间,使得LPR继续下调的空间和动力不足。 (三)政策性降息仍需相机抉择,结构性降息和降准有望优先落地,LPR下调时点或后移 从央行表述看,也明确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对状态的描述”的“状态说”;并在“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外,新增“支持实体经济与保持银行体系自身健康性的关系”,表明央行需要平衡的事项较多,未来随着银行息差压力增大,其在政策端的权重也会相应增加,会约束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 总体来看,在外部不确定性上升、内部政策效果观察期、整体政策空间有所约束(稳汇率、稳息差、防风险)的环境下,央行货币调控“相机抉择”特征会继续体现,政策利率下调的时机和幅度仍需观察,LPR调降的时点也会相应后移。 (新浪财经)
作者相关研究
Author Related Research
相关研究中心成果
Relate ResearchCenter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