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系列报告 > 【周报】债务观察周报2025年第15期
Home > SeriesReport > 【周报】债务观察周报2025年第15期

【周报】债务观察周报2025年第15期

2025年04月21日

一、债务动态

(一)多地专项债“自审自发”改革试点落地 发行节奏有望加快

《证券日报》记者日前从深圳市财政局获悉,深圳专项债“自审自发”改革试点于近日成功落地,首轮发行新增专项债规模达76.76亿元,平均利率保持全国最低,资金广泛投向民生、产业、新基建等领域。

此前,地方上报的专项债项目,需要经过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审核通过后才能发行相应债券。不过,去年12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开展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下放专项债券项目审核权限,选择部分管理基础好的省份以及承担国家重大战略的地区开展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支持经济大省发挥挑大梁作用。

根据《意见》,试点地区包括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含宁波市)、安徽省、福建省(含厦门市)、山东省(含青岛市)、湖南省、广东省(含深圳市)、四川省,以及河北雄安新区。试点地区滚动组织筛选形成本地区项目清单,报经省级政府审核批准后不再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审核,可立即组织发行专项债券,项目清单同步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备案。

除深圳外,今年2月27日,厦门市成功发行2025年第一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66.15亿元,标志着厦门市开展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据悉,此次发行的166.15亿元专项债券涵盖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社会事业、新型基础设施、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城中村改造等领域共64个项目。

另外,3月份,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南省推进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实施方案》。这也是试点地区中首份详细披露的“自审自发”试点实施方案。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各地“自审自发”陆续落地,提高了专项债项目的申报和审核效率,同时,“自审自发”有利于试点省份自主灵活安排专项债资金使用,也有利于专项债发行和使用效率提升,带动专项债发行节奏加快。

(证券日报)

(二)两类特别国债下周开闸 政府债发行有望再提速

今年更大规模的政府债券在一季度提速发行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以下简称“专项债券”)和国债仍留有较大规模的待发行额度。根据财政部最新安排,2025年首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以下合称“两类特别国债”)都将在4月24日招标发行。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受访专家认为,两类特别国债“开闸”后,政府债券将继续保持较大供给力度,在二季度进一步加快发行速度。

随着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与5000亿元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以下简称“注资特别国债”)在4月正式“开闸”,财政支持稳增长、扩内需将获得更多资金支撑,国有银行的稳健经营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巩固。

从发行安排看,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年内共安排21次发行,继续呈现“小额频发”的特点首期在4月24日开始招标,到10月10日发行完毕,在发行节奏上较去年整体提前一个月。参照去年发行工作,超长期特别国债将采取市场化定价机制,且允许个人在银行柜台、线上平台和证券市场购买。

“如果今年两类特别国债集中发行,可能对债市会造成一定供给扰动,但在货币与财政政策配合下冲击可控。”冯琳认为,若特别国债发行造成政府债券供给压力较大,中国人民银行可通过开展买断式逆回购、净买入国债以及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来补充中长期流动性。

“考虑到接下来需要以财政扩张对冲外部压力,不排除二季度政府债券供给规模超预期的可能性。”冯琳对记者说,政府债券发行进一步提速,加力逆周期调节的同时,也为后续可能推出的增量政策腾出空间。

二季度通常为专项债券发行高峰期。近期,湖南省发行《推进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实施方案》。随着部分地方政府开展试点工作,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效率将进一步提升。冯琳判断,预计4月专项债券发行将提速,二季度发行规模为1.5万亿元左右,继续支撑基建投资维持较快增长水平。

(证券时报)

(三)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上新”

财政部近日发布的《关于公布2025年一般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有关安排的通知》显示,20年期和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将于4月24日首发。今年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共计发行21期,其中首发6期、续发15期。

根据预算安排,今年我国将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000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具体到投向,8000亿元用于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5000亿元用于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其中,今年共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进一步提高,不仅力度加大,而且对“两重”“两新”的支持范围扩围,除了继续形成大量的优质基础设施优化供给结构外,还将有力地促进设备更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促进消费。超长期特别国债形成了优质资产,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地方加杠杆导致的风险,为地方财政腾出了空间。

“3000亿元带动下的消费品以旧换新,其意义远不止于短期的消费刺激。”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表示,通过以旧换新,消费者对高品质、高性能、更新功能的消费品需求被进一步激发。这将倒逼企业更加注重市场定位,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功能,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新华财经)

(四)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即将发行

财政部17日发布公告称,拟发行2025年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一期)(5年期)。本次发行国债竞争性招标面值总额1650亿元,不进行甲类成员追加投标,票面利率通过竞争性招标确定。

2024年9月以来,财政部、金融监管总局等多部门明确,将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按照“统筹推进、分期分批、一行一策”的思路有序实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

3月30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发布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预案等公告,合计拟募资金额达5200亿元(其中财政部拟出资5000亿元),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据了解,中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将从发行前的12.20%提升至发行后的13.06%;建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将从14.48%提升至14.97%;交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将从10.24%提升至11.52%;邮储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将从9.56%提升至11.07%。

财政部表示,当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稳健,资产质量稳定,拨备计提充足,主要监管指标均处于“健康区间”。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支持相关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提升银行的稳健经营能力,促进银行高质量发展,为投资者创造更大价值和带来长期稳定的回报,有利于银行更好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作用,为国民经济行稳致远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经济网)

二、观点聚焦

(一)陶冬:关税战的下半场,是债务重组

被视作零风险资产的美国国债,上星期一次又一次地响起了风险警号。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疯狂出击、翻云覆雨,令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在五天里飙升了40余点,这是本世纪初以来没有见到过的市场大抛售,美元汇率指数从103直插100之下,市场以脚投票表达对美国政策的信任危机。美股也十分动荡。

美债市场近来的极端动荡,已经超出了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正常反应。更准确地说,特朗普政策触发了债市的风险收缩,连锁反应带来流动性危机。资金逃离美债美元,进入避险资产,瑞郎大放异彩,黄金创出新高。OPEC+计划5月增加原油产量,不过布伦特期货油价大跌后回稳。

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的一系列扑朔迷离、朝令夕改的操作,令市场感到不可捉摸,资产价格屡屡出现极端反应。特朗普的操作符合他职业生涯的营商手法,谈判前先制造筹码、极端施压、最后在谈判中攫取最大化利益。这套打法并不出奇,只是关税战涉及赌注之巨大,对任何一个国家,甚至包括美国自身,都是一场豪赌,市场因此表达出强烈的风险厌恶。

近月浮出水面的海湖庄园协议,本质上就是一份美债重组计划。这份计划要求各国携手拉低美元汇率,同时将持有的国债转成100年期零息国债,而且中途不准出售。这明显是霸王条款,相信没有一个国家会在正常情况下接受。但是对等关税恰恰制造出一个极不对称的谈判环境,如果对方愿意接受贸易不平等条约,再多加一点不平等也不是没有可能。

笔者估计,对等关税的双边谈判会耗时甚多。美国正在刻意制造“囚徒困境”,制造出“先就范有好处”的气氛,以便各个击破。关税谈判完成并非特朗普贸易讹诈的尽头,接下来就是在高压下推进债务重组,以期减轻美国债务负担,稳定国债市场。

美国3月CPI为2.4%,核心CPI为2.8%,vs前值2.8%和3.1%。这组数据显示加关税暂时还没有传导到消费物价端,但是由于消费者正在缩减可自由支配的消费,机票、租车和酒店价格都出现了较大下跌。由于石油价格下跌,汽油价格下挫6.3%,也是支撑价格回稳的重要因素。肉奶蛋价格继续上行。

关税战的不确定性、经济的下行风险和金融市场的动荡,令市场大幅修改了美联储今年降息预期。目前期货市场认定美联储6月大概率重启降息,下半年再降2~3码。笔者认为,实体经济走势乃至通胀走势,或许与美联储启动降息的时机关系不大。美国处在介乎0~1%增长之间,通胀在温和反弹后如果不计关税战的话应该继续下行。

关税战的规模和对物价的影响才是美联储观察的重点,这要到第三季度方可明朗。接下来美联储还要与市场沟通,管理市场预期。笔者认为正常情况下,美联储最可能重新调整政策利率的时机仍在9月,之后调节力度取决于经济与物价。眼下误判风险主要不在实体经济,而在金融市场。万一市场出现群体性恐慌并威胁系统性稳定,美联储可随时介入,例如2020年的熔断危机。

(第一财经)

(二)温彬:一季度GDP何以超预期

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4%,超出市场预期,实现良好开局。具体到3月来看,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比1~2月有所加快,显示经济保持稳中向好、稳中回升态势。

一季度GDP表现之所以超出预期,与三个因素密不可分:

一是出口继续畅旺。一季度我国按美元计出口同比增长5.8%,与去年全年增速大致持平,实现贸易顺差2730亿美元,大幅高于去年同期的1832亿美元。美国加征关税扰乱全球贸易市场秩序,但贸易商加紧抢出口,使得一季度出口并未失速,净出口继续发挥较强支撑作用。

二是政策加力扩围。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拉动耐用品消费,设备更新政策推动工器具购置增速创历史新高,政府债加快发行托底基建投资,一系列稳地产政策推动市场出现“小阳春”,发展新质生产力带动高技术行业快速发展等,这些都凸显出政策的积极效果。

三是市场活力信心增强。3月份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均有提升,特别是中小企业景气度明显回升;3月末M1增速回升至1.6%,达到近一年来的最高水平;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回升,显示市场主体对未来预期有明显改善,有利于提升经济内生增长动能。

今年以来,政策措施加力扩围,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共同显效,推动今年一季度经济开局良好。不过,随着美国于4月初加征“对等关税”,二季度出口可能面临较大挑战,择机推出增量政策的必要性上升。但就当下而言,决策层保持观望态势,并不急于出台新政策。

一是由于已有充分预案。4月9日,李强总理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指出,“外部冲击对我国经济平稳运行造成一定压力。我们对此已经作了充分估计,做好了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准备”。政府工作报告将广义赤字率提升至8.4%,二季度政府债将会加快发行,可发挥对冲效果。

二是抢转口窗口尚未关闭。3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长12.4%,大超市场预期,主要原因在于直接对美出口受阻后,出口商开启了“抢转口”。虽然特朗普对华加征巨额关税,但对全球其他经济体还有90天的谈判期,这为我国继续“抢转口”提供了时机。所以,预计出口短期内仍有一定韧性。

三是美国承受压力更大。美国6月将有6.5万亿美元国债到期,面临再融资压力。但由于“对等关税”对美元体系造成冲击,美国国债收益率先降后升,使特朗普政府面临巨大压力。再加上加征关税引起的通胀上升风险,预计美国承受度相对有限,中美双方均有下调关税诉求。

这种情形下,政策并不急于加力,而是保持观望、伺机而动。4月9日的座谈会提出,“要实施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靠前发力推动既定政策尽快落地见效”。同时也要求“根据形势需要及时推出新的增量政策,以有力有效的政策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从政策节奏看,4月底的政治局会议将是重要观察节点。

(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