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杨涛 | 数字金融助力“国补”政策扩消费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多部门介绍实施“两新”政策有关情况,“国补”政策首次扩围至消费电子行业。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杨涛撰文指出,在实践中,“国补”与平台企业的庞大客户群体及新兴数字金融工具叠加在一起,已凸显出促进消费的规模经济效应与网络效应。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并强调2025年要加力扩围实施“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2025年1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多部门介绍实施“两新”政策有关情况,“国补”政策首次扩围至消费电子行业。
可以看到,以促进消费为抓手来着力扩大内需,已成为新形势下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改善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着眼点。通常来看,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可支配收入,还有价格素、利率水平、消费心理、人口、制度等。在此过程中,国家补贴政策(简称“国补”)具有特殊意义,近年来从新能源汽车到家电等大宗商品都使用了“国补”,本质上是通过财政补贴的形式,降低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成本,从而激发市场需求,间接支持特定行业发展。
应该说,过去“国补”政策促进消费的价值已经充分体现。如:2008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推出了“家电下乡”政策,直接拉动了国内消费市场;近年来的绿色智能家电补贴政策,不仅让消费者得到实惠,还推动了节能环保家电的普及。到2024年,诸多省份已经将消费电子纳入促消费补贴品类,补贴幅度在10%~15%之间不等。据商务部统计,截至12月19日,已有3330多万名消费者购买相关家电以旧换新产品超5210万台,家装厨卫“焕新”补贴产品超5300万件。
事实上,在依托“国补”扩消费的探索中,也离不开金融手段的有力支持。长期以来,当探讨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时,各方更关注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二者互动,但在中微观的许多结构性层面,财政与金融的配合已经密不可分。在宏观层面,人民银行的2025年工作重点已聚焦于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来促消费。在中微观层面,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的快速迭代,同样给“国补”效果提升带来重要助力。
所谓数字金融,本质上是数字化与新技术给金融要素与功能带来的深刻影响,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还是平台企业、技术企业的创新探索,都全面改善了金融服务质效。此前,对于财政补贴、数字金融的协同效果,更多体现在支持企业创新发展、三农等领域。对于促进消费来说,过去通常关注以优化消费融资产品、提升居民持有金融资产的“财富效应”,来配合财政补贴发挥作用。但当前随着数字金融工具的日益升级,完全能为“国补”落地起到直接加持效果。
在实践中,“国补”与平台企业的庞大客户群体及新兴数字金融工具叠加在一起,已凸显出促进消费的规模经济效应与网络效应。例如在京东,免息分期、支付立减等数字金融创新方式的引入,使得“国补”助推消费的效果更显著。据统计,在2024年的京东“国补”订单中,使用京东白条与白条分期付款的订单占比近3成。开通白条的京东用户下单“国补”商品的占比,是未开通用户的近4倍,前者的消费意愿与购买力明显提升。究其根源,一方面数字化支付工具不仅支撑货币转移,而且是触达客户的重要渠道,多种支付工具的便利性也能进一步提高“国补”的消费者匹配度,共同改善消费体验和消费倾向。另一方面,数字支付已经不仅是“通道”,而且能够在合规前提下提供增值信用服务。如在消费者“以旧换新”的空档期,京东白条既能够依托自身风险识别能力,让消费者提前享受“国补”,也可提供补充的信用融资服务。综合看,在互联网电商普及的当今,“国补”促消费呈现出线上为主、线下为辅、跨区域等更复杂的特征。作为电商的核心主体,各类大型平台企业通常也拥有多元化的数字支付与金融手段,能够成为整合各方力量促消费的重要载体,也能以此机会来重塑自身品牌价值与平台能力。
在2024年8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支持数字平台企业有序发展,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经过几年的治理与规范,平台企业同样已经成为推动数字金融创新的核心力量。可以预见,当平台经济的网络效能与财政补贴、数字金融供给相叠加,对于促进消费能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这些更多是改善“国补”落地流程的效果与体验,也是优化影响消费的短期因素。要从长期内真正提振居民消费,还需要在促进就业、增加收入、优化社会保障等方面做文章。
作者相关研究
Author Related Research
相关研究中心成果
Relate ResearchCenter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