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及金融市场的冲击,3月份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央行相继宣布降息及QE等宽松货币政策,增加市场流动性,为家庭、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有效支撑。我国央行也出台了包括全面降准、定向降准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支持了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
近日,两会宣布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必要举措,令人振奋。但是,我国财政货币政策体制的根本缺陷——财政政策地方化和货币政策财政化——依然没有显示出被解决的迹象。这种缺陷正在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迅速累积和央行潜在的巨额亏损,而巨额亏损将使得央行既无法控制可能的通货膨胀,实现货币政策稳定通胀的首要目标,更无法成为合格的最后贷款人,保持宏观...
政府报告中指出,今年我国的工作着力点就是“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以保促稳,不设定经济增速目标值。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速一直保持在12%,显然今年要保持这个增速也是不可能了,而可能会是什么样的增速也存在太多不确定性,未来七个月会发生什么都很难判断。所以,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也要调整,也要收缩,聚焦在“保”,就文化产业...
近年来,金融与科技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与实践和政策层面的蓬勃发展相比,关于金融科技的理论研究则相对滞后。本文采取“三分法”对金融科技的含义进行了新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本文回顾了金融科技的演进历史并分析了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同时讨论了金融与科技融合在中国的特殊背景。最后,本文分析了不同情形下金融科技所具有的风险特征,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