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金融市场,在震荡中前行
2020年初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
在人类历史上所经历过的诸多重大危机中,此次新冠疫情有其异同之处。疫情的全球蔓延,让人联想到发生在100年前的“西班牙大流感”。而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冲击之大,又让很多人想到了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一、A股市场震荡加剧
1月23日,武汉采取封城措施,标志着我国新冠疫情狙击战正式开始。随着全国范围抗击疫情战斗展开,随着每日新增确诊人数迅速增加,全国抽调了4万多名医务工作者驰援武汉……
此时恰逢A股春节休市。而在并没有休市的香港,恒生指数则持续下跌,1月31日收于26312点,在A股春节休市的6个交易日,港股共计下跌了6.05%。
春节后首个交易日(2月3日),A股主要指数均下跌了8%左右,3000余只股票跌停板收市,其首日下跌幅度与H股春节期间的表现基本一致,可以看作是补跌行情。2月3日之后,A股又出现连续反弹的行情。
2月,A股市场整体反弹的逻辑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国内疫情蔓延的势头初步得到了遏制。2月,国内所采取的各项预防和治疗措施开始不断显现积极效果,新增病例出现了见顶回落的趋势。
其二,监管部门及时采取了有力的逆周期调控政策。1月30日,人民银行联合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共计提出了30条具体措施。春节后央行立即在公开市场操作方面“扩量降价”,快速安排了防疫专项再贷款、定向降准,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及再贷款利率等,积极财政政策也开始发力,有针对性的宏观政策对于实现“六稳”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三,北向资金流入,提升了市场的风险偏好。2月20日至3月底,受疫情蔓延影响,中国以外国家股市均开始进入快速下跌通道。海外市场的持续下跌,又对中国股市形成了一定的外部冲击和拖累。为应对美元流动性危机等,外资开始抛售A股资产,补充海外美元流动性,北向资金逐渐由1月、2月的净流入转为3月大幅净流出。在此作用下,3月沪深300指数下跌6.44%,上证综合指数下跌4.51%,创业板指数下跌9.64%。北向资金主要青睐的大消费、大健康、先进制造和科技等行业龙头股,其价格及行业指数均受到了较大影响。
4、5月以来,A股持续低位震荡。
疫情冲击下,A股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其中,农林牧渔、医药生物等行业表现突出,旅游、休闲服务、交通运输等服务业股票跌幅较大,科技股成为市场追逐的主要热点。
二、石油价格大跌,冲击全球股市
从全球视角看,2月A股和H股的市场波动并没有引起国际投资者的警惕。在2月20日之前的一个月时间里,美国股市持续慢牛走势,欧洲股市的表现与美国股市基本相同。
2月25日是一个转折点。当日,日本和韩国报告确诊人数大幅度增加,国际投资者开始担心疫情全球蔓延的风险,全球股市随即出现大跌。日本和韩国疫情的发展使全球投资者意识到,新冠疫情的传播速度及对经济的冲击,要远远大于当年的“非典”。
美国时间3月3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降低50个基点至1%-1.25%,同时,将超额准备金率下调50个基点至1.1%。此举属于美联储的超常规操作。首先是降息时间超常规。按照美联储的计划,召开议息会议的时间应该是3月17日至18日,降息时间提前两周。其次是降息幅度超常规。按照之前美联储的降息操作,每次降息都是25个点,此次降息幅度相当于正常的两次降息。无疑,美国超常规降息的目的是为了应对新冠疫情的影响。
但是,美联储的降息并没有缓和市场的紧张情绪,反而让投资者担忧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可能超出媒体的公开报道。
就在投资者忧心与惶恐之际,来自石油市场的消息让投资者彻底崩溃。石油价格的下跌几乎与疫情同步。为了稳定价格,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与俄罗斯在3月6日举行谈判,但没有就限产议题达成协议,引发了沙特和俄罗斯之间的全面价格战。3月9日,亚洲市场周一开盘后,美原油和布伦特原油期货迅速走低,双双暴跌逾30%,至9日中午12点,油价跌破27美元,这是2016年初以来的最低价格。
石油价格大跌导致了全球股市的恐慌。由于石油类股票都是大型蓝筹股,在各国股票指数中的权重都较大,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下跌,必然导致石油类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大幅度下跌(下跌幅度均在30%左右),股市指数随之重挫在所难免。3月9日,日本股市下跌6%,欧美股市均下跌超过7%,美国股市开盘之后触发熔断机制,收市仍然大跌7.7%。
由此引发的冲击波在3月中旬达到高潮。3月12日,美国宣布应对疫情措施,并暂时停止美欧航线,随之美国股市迎来2020年的第二次熔断,并触发欧洲多国和加拿大的股市熔断。在美国增加新冠肺炎病毒检测力度之后,确诊数量从3月15日开始快速增加,这些数据的公布又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尽管美联储不断增加救市力度,但美国股市还是在3月16日和18日出现了2020年的第三次和第四次熔断。从1987年熔断机制实施开始,美国股市在1997年曾经出现过一次熔断,在时隔20多年后,在2020年3月的两周时间内,美股连续出现了四次熔断,可见,其对金融市场冲击之猛烈。
石油价格的大跌,也让投资者更加担忧疫情对旅游、交通、航空、零售等行业的冲击。从行业指数看,截至3月23日,邮轮、石油天然气设备和服务、机场及航空服务行业指数均下跌超过60%。不过整体而言,美股已从3月低点反弹,4、5月迎来强劲上涨。预计未来,美股仍将在震荡中前行。
三、全球央行“放水”,黄金和国债受追捧
为了应对疫情的冲击,美联储采取果断救市政策,在很短时间里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其力度远远超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所采取的政策。
除3月3日超常规地将联邦基金利率以及超额准备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外,美联储的救市政策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量提供流动性。3月12日,美国等全球11个国家爆发股市熔断,美联储紧急召开会议并宣布当天增加5000亿美元3月期回购;3月13日,继续投放5000亿美元1月期和3月期回购。两天回购额将释放1万亿美元流动性。
第二,实施零利率加无限制量化宽松政策。3月15日下午,美联储再次召开紧急会议,宣布下调联邦基金利率100个基点至0-0.25%,并增加购买5000亿美元国债和2000亿美元金融机构抵押贷款证券。但这些措施并没有阻止市场恐慌,3月16日出现了2020年的第三次熔断。17日,美联储宣布恢复商业票据融资,向市场提供约1万亿美元的信贷规模,美国财政部将向美联储提供100亿美元的信贷保护。3月23日开启开放式资产购买、无上限扩大量化宽松政策,包括:提供合计3000亿美元支持雇主、消费者和企业信贷,设立一级市场企业信贷便利(PMCCF)和二级市场企业信贷便利(SMCCF),重启定期资产支持计划证券信贷便利(TALF),扩大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MMLF)担保品范围,扩大商业票据融资便利(CPFF)购买范围和降低利率,计划宣布公众商业借贷计划(MSBLP)。
第三,出台财政刺激计划。美国政府提出超过2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其中包括:向市民发放现金;设立规模小型企业基金帮助企业缓解裁员和支持薪资;提供医疗救助、医院援助、用于退伍军人的医疗保健援助等;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援助;加强失业保险,为符合条件的人每周增加补贴,最多四个月等等。美国的财政刺激金额超过上一年度GDP的10%。
6月10日,美联储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维持在0-0.25%不变。
随着美国零利率的实施,全球主要经济体(除中国外)均进入了零利率或负利率状态,这对黄金价格而言是巨大的刺激(见图1)。黄金作为投资品,其最大的缺点是不能生息,当银行存款或国债的收益率处在零或零之下,黄金的这一缺点可以忽略不计了。自欧洲主要国家的国债收益率出现负值之后,黄金的价格就逐渐上涨,早已经退出货币历史舞台的黄金似乎又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
疫情的冲击对于国债市场同样是利好。在3月份前后,美国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下跌到接近于零,这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现象(见图2)。国债收益率是金融市场无风险收益率之锚,是诸多金融产品定价的基准,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大幅度下跌对市场的影响是深远的。
对于投资者来说,在全球央行“放水”之际,投资者如何保卫自己的财富成为一个敏感话题。根据现代货币理论学说,在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的前提下,主权国家可以无限制地向中央银行发行国债,即实施所谓的“财政货币化”。该理论在新冠疫情出现之前并没有被主流金融学界认可,疫情之后,似乎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解决债务难题的重要路径之一。
四、楼市,难以再次点燃激情
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冲击巨大。从统计数据看,中国第一季度GDP增速为-6.8%,欧美国家的经济均出现负增长。为了应对疫情冲击,各国央行和财政部门都采取了积极措施,我国也不例外。
从中国人民银行5月11日公布的2020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看,4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209.35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个和2.6个百分点。货币信贷增长明显加快。
根据过去的经验,每当货币信贷扩张加速,房地产市场率先受益。2008年底的“4万亿计划”使很多城市房价在几个月内上涨超过50%。此次货币与信贷的重新扩张,已经让一线城市高端住宅市场出现蠢蠢欲动之势。
根据媒体报道,深圳3月份的二手房价格逼近7万元/平方米,再创历史新高,涨幅位居全国第一。然而,作为长三角城市群龙头的上海,近3个月房价累计上涨1.51%,涨速处于正常略高的区间。长三角城市群其他核心城市涨速除苏州略高外,也基本在合理范围内。作为环渤海城市群龙头的北京,近3个月房价累计上涨0.83%,涨速和正常的季节性波动水平接近,环渤海城市群其他核心城市涨速也基本合理。
与此同时,3月3日,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三部门联合会议强调“房住不炒”和“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刚刚结束的“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重申“房住不炒”定位,明确要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值得关注的信号是,有些城市的房地产政策“一日游”现象频繁出现。截至4月20日,已有6个城市因违反大的政策框架,出现“政策一日游”。驻马店、宝鸡两市试图下调首付比例,广州拟放宽公寓限购,济南欲适度放松限购,青岛和浙江海宁欲放松限购等政策均被撤回。“政策一日游”现象频繁出现表明,“房住不炒”的底线不容突破。
作者相关研究
Author Related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