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论文 > 增长非连续的原因与创新路径的转换
Home > Research > Paper > 增长非连续的原因与创新路径的转换

增长非连续的原因与创新路径的转换

作者Author:张平 2018-10-31 2018年10月31日
从赫希曼诱致机制以及纯种技术联系的角度来看,经济过程自身无法解决经济可持线发展问题。处于发展阶段转换的中国经济,主要遇到两个挑战:一是工业化步入成熟之后,原有诱敛机制开始削弱甚至失灵,这将导致效率改进的工业化基础逐步表失;二是启动结构服务化与知识过程之间的良性循环,以建立城市化阶段的创新环境。鉴于中国经济正在发生“以产品生产为中心”句“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转变,经济社会协同成为内在要求。

作者:袁富华、张平、李兆辰

引言

从赫希曼诱致机制以及纯粹技术联系的角度吧来看,我们的判断是:经济过程自身无法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当把产业雁阵模型拓展到结构服务化阶段,上述判断成立的理由是:推动工业化起飞直至工业化成熟这个较长时期的产业联系效应,在城市化和结构服务化阶段要么弱化了,要么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失灵了。产业联系弱化甚至失灵的原因,在于服务业对工业的替代及相应服务业主导经济过程的发生,同时也在于消费对投资的替代及相应消费主导经济过程的发生。

工业化向城市化转型的这种趋势,意味着经济过程由工业化阶段“以产品提供”为中心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转换,即,结构服务化是围绕知识和人力资本这些关键要素建立起来的。因此,现代城市化是根本不同于工业化的另一种生产函数。

现代城市围绕要素培育进行运作,由此导致的服务业要素化趋势,对于转型经济的理论和现实,具有极其重要的分析意义:第一,要素服务化趋势促使规模经济消失,知识经济的建立和人力资本的使用,更加倾向于范围经济。第二,要素化趋势下,科教文卫等与广义人力资本积累有关的因素,日益成为不能直接进入投入产出矩阵表的分离的因素,日益成为类似于社会先行资本的发展的前定条件,而不是作为工业部门延伸或发展结果的一种存在。第三,结构服务化过程的维持,使得广义人力资本的积累更加制度化,这是消费结构升级得以实现的前提,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社会与经济之间的协同,本质上构成经济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袁富华,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张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李兆辰,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