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论文 > 建立以利率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新框架
Home > Research > Paper > 建立以利率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新框架

建立以利率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新框架

作者Author:彭兴韵 2024-10-18 2024年10月18日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建立了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2018年政府不再宣布M2的调控目标,意味着中国事实上放弃了以货币供应量为核心的数量型货币政策框架。建立以利率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已经成为学术界与管理层的共识。尽管中国央行曾尝试建立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但它并不是以利率为中心的货币政策框架。中国建立新的货币政策框架,首先需要明确选择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指标利率,隔夜回购利率是比较好的选择,同时要完善利率走廊机制,使利率走廊收窄并变得更加灵活;其次,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正常化的基础上,建立中央银行贷款和基于国债买卖的公开市场操作相结合的政策工具组合。为此,需要发挥再贷款或再贴现的第一级市场流动性调控功能,扩大国债发行规模,丰富国债品种,完善公开市场操作,促使利率平滑化和引导利率期限结构。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后,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再一次提出:“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大的货币”和“强大的中央银行”是金融强国的关键核心金融要。有效的货币政策框架则是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重要方面,也是强大的货币和强大的中央银行的重要保障,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着直接的影响。在2024年6月的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从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健全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健全精准适度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等五个方面简述了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方向,内容具体而明确,中国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似乎呼之欲出,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货币政策框架涉及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间目标、操作工具和央行与公众的沟通以及政策透明度等多个方面。由于《中国人民银行法》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了明确的规定,即“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因此,人们关注更多的就是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变量和操作工具。实际上,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政策工具的选择。鉴于此,本文集中讨论中国货币政策框架中的中间目标与政策工具的组合。

......

学术论文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