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研究 > 研究评论 > 高铁开通、金融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基于PSM-DID模型的估计
Home > Research > Research Comment > 高铁开通、金融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基于PSM-DID模型的估计

高铁开通、金融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基于PSM-DID模型的估计

作者Author:郑联盛 孟雅婧 李俊成 2022-07-21 2022年07月21日

高铁的建设与运行是我国过去10余年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工作,对于各地的要素流动、产业升级、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都带来了显著的影响。便捷交通方式带来资源要素流动和配置的变化,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与结构。

包括高铁在内的基础设施开通对经济要素配置的影响机理,是国内外学者讨论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和现实问题。总体来讲,大多数学者认为交通基础设施开通对于所在地区的经济资源集聚有益,对经济增长有益。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金融部门与高铁发展存在广泛的联系,这种关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各个区域之间金融资源流动和配置以及经济增长和结构。人力资源和金融资源不同的流动方向和结合方式对地区经济有重要影响。新经济地理学中,大城市作为核心具有强大的金融资源聚集功能甚至虹吸功能,但由于竞争激烈存在市场拥挤效应;当然,中小城市在要素配置格局改变中提高经济开放度并存在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即存在市场接近效应。但是,国内缺少高铁开通对金融资源配置影响的研究,高铁开通带来“壁垒”减少是导致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具有更强聚集功能的大城市并导致更大的不均衡,还是使得金融资源润泽中小城市进而缩小区域不均衡性?

为了更好地衡量高铁开通对金融要素以及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本文首先在理论上探讨高铁开通对于金融及经济差距的影响路径,其次以各地高铁开通作为准自然实验,以我国268个地级市2006-2016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高铁开通对于金融资源及其配置的影响;最后,探讨与各地区经济资源均衡状况之间的关系。

总体来看,高铁开通运行对一地的金融资源增长水平产生正向效应的同时,对于我国金融资源的增长速度和分布结构都产生了深远而显著的影响。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了高铁开通与金融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发展不均衡性的结论。第一,开通高铁确实促进了该地区金融资源的更快增长并形成集聚效应;第二,就地区而言,高铁开通运行对于中部城市金融资源集聚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对于东部城市的促进作用,对于西部城市的促进作用则不显著。城市分级后,开通高铁使得金融资源占比较小的中小城市的金融资源增长速度更快,呈现较为显著的集聚效应,对金融资源占比较大的大城市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金融资源输出状况;第三,从高铁开通对金融资源配置以及经济政策的结构性分析看,高铁开通减小了省份内部城市间以及东、中、西区域内部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但是,从全国来看高铁开通拉大了268个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即高铁开通能缩小省内、区域内不同城市的发展差距,但不一定能够缩小全国层面城市间的发展差距。

虽然高铁开通运行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以及金融资源流动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高铁开通可能使得金融资源配置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在发展高铁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区域的经济均衡性,市场微观主体则需要考虑高铁开通下资源集聚效应、辐射效应甚至虹吸效应等的影响。

如下三个政策观点值得关注。

第一,欠发达地区开通高铁对于金融资源集聚和经济发展整体是有利的,但是,各地金融资源禀赋的差异会导致要素集聚水平及经济发展的差距,高铁开通不是一个城市经济腾飞的充分条件。

第二,高铁开通对于省内、区域内的金融要素集聚和发展差距缩小是有利的,但是,全国范围内则因高铁开通导致金融资源的虹吸效应,在尊重市场选择同时,需要考虑发达地区如何更好地辐射周边地区形成效率更高的区域经济,同时需要考虑欠发达地区金融资源被虹吸后的资源弥补问题。

第三,高铁开通下金融资源匹配结构性需要各城市重点关注。欠发达地位能够在省内甚至区域内缩小发展差距,说明高铁开通为欠发达地方的金融资源吸纳和经济增长差距缩小提供机遇,欠发达地区应当加强本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营商环境,主动吸纳人才,做好公共服务,主动创造机制承接发达地区的知识溢出和资源辐射,以高铁开通运行带动要素交互、资源集聚和产业发展。对于金融发达的地区,应合理地引导金融资源流动,促进金融资源合理布局,注重对周边地区的资源辐射功能和核心-外围资源配置体系的优化。

......

研究评论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