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媒体报道 >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曾刚:金融服务实体需防风险提效率
Home > MediaCoverage >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曾刚:金融服务实体需防风险提效率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曾刚:金融服务实体需防风险提效率

2022-12-26 2022年12月26日

12月27日,由南方都市报社主办的2022年第十一届南都金融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以视频连线的形式发表了主题演讲,聚焦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他表示,会议以“护航实体经济 促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党的二十大以后进行这样的探讨十分有意义。

曾刚表示,金融的核心本源是要服务实体经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和近期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背景下,金融机构如何服务好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发展目标,以及开展好2023年经济重点工作,成为金融行业接下来的重点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曾刚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意味着在新的一百年当中,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在经济发展层面上,将从原来的简单的规模的扩张,上升到一个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包括教育、科技、人才、文化、生态等基础条件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要兼顾安全。

曾刚指出,什么才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仍然是把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仍然是非常突出关注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发展的内涵不再是以往模式的延续,也不是规模的简单的扩张,更多提的是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尤其是把质的有效提升放在了量的合理增长之前,关注的是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扩大内需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协调

今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

曾刚表示,扩大内需的战略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而在内需扩大的过程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一方面能保证经济增长持续的动能,另一方面保障结构持续的优化;第二个就是在新发展格局中,内外循环相互之间协调,提升国际国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第三个是要强调加快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的建设,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第四个方面是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水平;第五个方面是要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当中,去寻找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潜力空间。

曾刚进一步指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能非常明确地感受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就是要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当中体现的是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结构优化放在了前面。而具体工作的内容就是要把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者相协调,实现生产要素能力的提升,实现整个区域发展得更加均衡,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的升级和安全水平的提高。

对于高质量发展最核心的工作是什么?它的内容是什么?曾刚认为,高质量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所以新发展格局是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未来需要去构建和发展的新的增长模式。

曾刚表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以及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当中也有提到,第一个,所谓高质量发展,实际上它就是推动结构的优化,而这个结构的优化不光是供给侧结构方面的优化,同时也要和扩大内需的战略结合起来,供求两端着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有质的提升,同时量要合理增长,这个不断丰富了高质量发展的内容。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金融行业未来三大改革方向

从金融的角度出发,如何支持高质量发展?曾刚认为,首先高质量发展体现在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多元化的经营主体,除了国有企业之外,还包括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等,所以一定要坚持两个不动摇,去支持民营企业、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

“在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中,金融体系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等等。”曾刚表示,其次是要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纳入到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三是要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占比。这意味着金融行业未来改革的主要方向,一是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二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三是要提高直接融资占比,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整个经济,特别是科创自主等发展方面的有效的支持。

曾刚还建议,第二个方面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也非常明确地提出,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面,主要就是指的这一部分。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了现代工业化、新型服务业和农业现代化,除此之外,物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发展,都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光是原来产能的简单扩张,而更多的意味着产业不断地升级,制造业或者工业企业走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方面的发展,这些都构成了未来现代工业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地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当中的地位。”曾刚认为。

此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等方面,曾刚也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意见和建议。曾刚表示,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构成了高质量发展的五大内容,这些方面都是金融服务实体、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去着手的主要方向。

结合新近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刚还提到,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从法律上和制度上去保证国企和民企的平等对待,后期预计会有更多相关的重大制度,甚至法律的出台。要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保护民营企业家的产权等等。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弱势群体、弱势主体环节的支持,比如说小微企业,这对恢复市场信心,进一步的保护市场主体,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金融业服务好实体经济,还需深化改革、防范风险、提升效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必须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安全网建设,持续强化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站在金融机构的角度,曾刚特别谈到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他表示,金融风险实际上客观存在,过去有一些存量风险亟待化解,同时经济运行当中还会有新的风险会出现。在此背景下,2023年要抓住金融风险可能的重点风险领域,加强相应的工作,同时更好地化解相关的潜在的风险隐患。

曾刚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当中列了三个,第一个是房地产市场,房地产既是中国经济当中的支柱产业,其运行对整个宏观经济运行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同时房地产的运行对整个经济体系的风险也会有很大的关联,所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衡发展,推动房地产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是2023年的重点。

其次是要防范化解一些潜在的金融风险事例,压实各方责任。包括有些特定的风险领域,包括中小金融机构或者区域的金融风险等等。曾刚表示,这块是有条不紊地在推进,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最后一个也特别提到了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要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曾刚表示,金融业工作的重点是如何去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长期支持和响应党的二十大的号召,在二十大报告的引领下,更好地发挥金融促进实体经济的作用。

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曾刚谈到,2023年的工作怎么样更好地帮助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各项要求,实现稳经济、稳增长、稳物价的同时,能够有效地促进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能够防范重大系统性和区域性的风险。

曾刚认为,金融业在2023年的主要工作有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深化改革,通过改革来提升金融效率,同时在改革过程当中化解处置金融风险,确保金融体系本身运行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金融行业也应该在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也就是也要把金融行业自身的发展的质量放在规模扩张之前,要更好地服务好实体经济,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深化改革、防范风险、提升效率。”

二是要提升运行效率,更好地去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让金融政策更加精准地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三是结构优化,优化资产端的投放结构,顺应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要求,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把金融资源投向国家所支持的战略行业,以及薄弱环节,促进整个经济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看,曾刚指出,一是支持扩大内需方面,二是要支持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除此之外,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普惠金融还有民营经济这些都应该成为金融下一步在工作中要支持的重点领域。

曾刚表示,在防范风险领域,主要还是集中在房地产领域,要围绕着保主体、保交楼、稳预期等方面的主要任务,通过贷款、债券、股权“三支箭”等多种融资渠道来全面支持优质房地产融资需求,同时在内需方面要支持住房改善的需求。从供求两端去舒缓整个房地产市场行业整体的金融环境,确保房地产行业平稳发展,这个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平稳运行以及金融风险的化解会有积极的作用。

在主题演讲的最后,曾刚还指出,金融行业也离不开数字化转型,这是一个长远的方向。无论是效率的提升,还是结构的优化,要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显然是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因为产业在不断地进步,科技水平在不断提升,在这个背景下面,金融机构也必须要通过数字化转型来适应客户的变化,同时提升自己的效率。“我们必须要通过数字金融的不断发展,去改变,优化我们服务实体的模式,提升我们业务运行和风险管理的效率,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