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疫情对银行业的影响与对策
一、疫情对经济、金融的影响
我们考虑对银行业产生影响的时候,需要区分它是直接的影响还是间接的影响。
直接的影响,像美国股市在过去一段时间剧烈的调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直接影响主要来自于心理状态,是短期的影响。但透过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继而影响到金融业是一个相对长期的间接影响路径。所以疫情对金融行业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首先要看金融的影响是如何的,经济的影响是如何的,从而推测对整个银行或者金融行业产生一些间接的影响。
新冠疫情对经济短期冲击是非常明显的,很多国家都采取过对活动的限制,封城等,国与国之间关闭国境。某种意义上对短期经济的损害,已经远远超过了金融危机。道理非常简单,08年我在美国,亲历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来讲,金融体系发生的一个问题,主要影响到的是金融从业人员,同时因为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融资,可能会对经济活动形成一定的制约,从而产生一点下降。但是新冠肺炎所带来的的影响,使得经济活动基本停滞。
从国际情况来看,每个国家内部开始封城也好,禁止人流聚集也好,使经济活动活跃程度急剧下降。而且国与国之间停航,这是在金融危机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差不多相当一场战争所带来的后果。
第一,疫情对全球的经济影响应该是大于SARS,内部环境、外部环境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有可能持续很长时间,长期影响如何,我们要观察。
第二,经济结构的问题。中国目前消费占比相对比较高,尤其14年之后,我们的消费在整个GDP当中贡献度已经超过投资了。18年是60%以上的水平,意味着远远超过投资对经济的贡献度。消费占比高,受疫情冲击也更大。短期就是对旅游业、航空运输等服务行业的影响是最大的。反过来讲,美国压力也很大,它的消费占比比我们还高,服务业占比能达到80%。从这个角度来讲,短期冲击会更加明显。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消费在经济GDP占比较高,也有好处。好处就在于消费的修复相对比较快。因为有些消费是属于相对比较稳定的,疫情期间我们出不了门,去不了餐厅,它被抑制了。但是当恢复正常状态的时候,这些消费还是会出来。只要人还在,就业还在,这些消费始终会回来。
这个情况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以消费占比为主的结构,虽然在短期受疫情冲击比较大,但中长期修复起来也会比较快。它和制造业相比也不需要有外需,不需要依靠其他国家的恢复程度,只要我们内需能释放出来就OK。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一段时间,政策的着力点恐怕也是要“稳消费”。“稳消费”怎么稳呢?一是直接刺激消费,二是保就业,因为有了就业才有消费,这就构成我们未来政策的重点。
疫情会对整个经济产生一些影响,个人的收入或者企业的现金流,都会受到影响。在这个时候如果你的杠杆率比较高的话,有可能会产生一些间接的金融风险。美国还是有一些企业债务杠杆率比较高,尤其是一些页岩气厂商等杠杆率相对比较高。在这次疫情当中,有可能会对它形成债务的冲击。
中国的情况来看,过去一段时间如果和SARS期间相比,杠杆率还是比那时候高。所幸17年之后我们经历了一轮相对比较高的去杠杆过程,已经取得相对的成效。杠杆基本企稳,尤其企业部门的杠杆,去的还是比较明显,得到一定的改善。
这种情况下,杠杆层面上压力相对小一些,但是我们如果和SARS相比,杠杆率的上升意味着我们这些借债主体如果收入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债务偿还的能力也受到影响,进而演变为信用风险,最后上升为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这个层面上,金融体系受到了考验,尤其是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和03年相比差不多增加10倍。
2003年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大概不到30万亿,现在的资产规模已经接近300万亿。从资产规模的角度来讲,对应着债务人的杠杆在过去十几年当中,有很大的发展。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金融层面也会受到一定不确定性的影响,当然这需要我们政策的应对。除了关注实体经济,我们还要考虑政策怎么样更好的化解和防范相关的金融风险。所以政策指向是两头的。
二、短期与中长期政策的不同着力点
中国金融体系主体是银行业,国内一旦有政策应对,需要金融发挥作用的时候,银行是主导。当然这和国外情况不太一样,美联储的机制是保持市场流动性,保持实体经济融资畅通。但是中国企业最主要的融资通道绝大部分是靠银行信贷来完成的,所以在这时我们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时候,用的是什么?用的是调控银行行为的手段去触达。所以在这个当中,银行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我们的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当中,居于核心主导定位,所以在政策应对来讲,有很多地方需要银行业发挥作用。反过来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又会对银行产生深远的影响。
过去一段时间为了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我们采取了一些短期和中长期的政策,这些政策最后可能会构成我们讨论银行业影响的前提。
短期,主要目的就是尽快看到疫情防控的拐点,目前基本上做到了。中长期,会随着我们经济逐步的复苏,结合刺激内需的新的政策。所以我们政策会分为两块,一是短期内有效的防控疫情,化解短期风险;二是等复工复产相对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时,刺激内需、拉动经济的成长,下半年我们的增长仍然是可期的。
(一)短期政策,大概着重几个方面:
第一,疫情防控。如何加大对疫情工作的相关支持,包括生产医疗设备设施帮助相应企业,重点保障民生企业生产经营等。这是资金直接投入进行精准支持,包括专项再贷款,融资再贷款、再贴现,还有政策银行专项再贷款等等。包括政策银行发的各种专项债券,都是通过提供相对比较低成本的,中长期的资金来源给银行,让银行对特定的企业进行精准的支持。在这点上中国的货币政策达到了非常精准的地步。
第二,恢复生产,降低企业负面影响。大家知道尤其是服务行业的中小微企业受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这种情况下怎么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保证他们能够度过疫情,这个也非常重要,需要金融创造很好的条件。在这个层面,我们已经多次下调利率。从2月3号开市以来,我们就已经下调了中期借贷便利,LPR的利率也在下调,并且持续在下行。
还有一块是化解风险。短期受疫情影响之后,很多企业停工,包括小微企业有可能在相对不太正常的状态上,现金流收入不稳定。对日常的还款,包括个人,都有可能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对银行而言,这可能面临着一个风险。对于实体经济来讲,可能是一个更大的打击。所以短期我们也采取了延期还款的安排,银保监会要求的是最迟可以到6月30号还款,再根据实际情况。
这样对银行而言,在这期间不能还款可以作为一个可接受的事实,不计入征信当中。对企业也好,对个人也好,为他未来的复苏,未来的经营创造更好的条件。一方面给企业、个人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机会,降低疫情对他们的冲击。另一方面从银行角度来讲,也化解了它的信用风险。这实际上是一种信用风险化解风险的一种安排,对双方都利。
除了信用风险以外,我们在过去一段时间也对资本市场可能的波动采取很多的措施,降低减少波动的压力,同时也降低减少市场波动产生的风险。这里面包括了对银行资管新规过渡期适度的延长,这些都是在化解可能由于疫情对金融直接产生的波动以及各种风险。
总体来讲,短期的政策还是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基本上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对实体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承认,未来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还是有上升的压力,目前我们还很难估计这个规模。不管是资本充足率,还是拨备覆盖率,应该是有能力去承受的,这也意味着我们未来是不是在监管方面可以采取一些密周期的监管规则,允许银行去释放一部分的拨备等来对冲这部分损失,这是我们未来可以考虑的。
(二)中长期政策
当经济回到正常状态之后,政策发力点是什么呢?发力点将是刺激内需。因为前一段时间需求消失掉了,2月份的数据非常不好看,整个一季度受的影响非常大。后续我们推动整个经济快速复苏,适当扩大内需是必须要的。今年下半年,当整个生产开始进入到正常状态之后,刺激内需会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着力点方向。外需目前来看不太乐观,中国目前最大的贸易伙伴像欧洲,受到疫情比较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要推动经济增长,恐怕核心是在扩大内需上面。
扩大内需的政策也有很多不同的讨论,股市也在炒“新基建”的概念。从内需刺激的角度来讲,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放在就业优先的角度去考虑。刚才我也讲到中国经济结构现在消费为主,这就高度依赖于个人支出。考虑的肯定要修复个人资产负债,保持相对比较良好的资产负债表,让他有消费能力才可以。
美国很长时间以来,消费在经济结构当中占据主导,次贷危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崩掉了。个人部门过度负债,导致它在很长一段时间消费乏力,而且就业很差,经济增长自然就差。目前来看,它个人部门资产负债表修复还好,但是也面临着未来一段时间怎么去刺激消费的问题,他们选择直接发钱。我们选择发放消费券,但对我们来讲更重要的恐怕是保证就业。因为有了就业,就有了消费,有了消费就有经济增长一个最基本的动力。
中国经济结构目前已经是以消费为主,所以就业是放在第一位的,如果就业能稳住,消费就能稳住,经济增长就不会差到哪里去。从这个角度来讲,中长期政策刺激内需的着力点在于扩大内需,内需当中以民生托底,就业优先。当然基建也会有一部分,但不太可能像08年次贷危机之后,国内4万亿全用于基建。现在的财政扩大支出,有相当部分是和民生就业相关的,剩下部分可能和基建相关。在结构上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情况下,对银行而言,我们更关心的是要给他们提供一个更加适宜的货币政策环境。未来一段时间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可能是货币政策最明显的指向。从LPR的增量到存量,未来一段时间,我们认为它还有可能推动存款利率的下行,这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存款利率不下行,光是资产利率下行,对银行的影响是更大的。即便两个同时下行,对银行也会有影响,因为银行靠的是息差收入,我们利率的变化就带来很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央行可能未来一段时间还会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对整个金融市场流动性的投入。降准也好,其他方面也好,向市场提供流动性的这种方式,会在我们对抗疫情期间,至少是要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操作,为整个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便利性,提供更大的支持。从这个角度来讲,美联储把利率降到零,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它整个金融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商业票据市场融资,融资利率都是以联邦基金利率来定价。我把基金利率降到零,相当于把实体经济发票据融资的成本一下降下来了。当然恐慌可能还有一些信用风险,就看你的流动性怎么做QE操作,去平定它的流动性。但是定价基准打下去了,又托着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往下走,这和我们降低LPR效果是一样的,只不过它更加直接,因为金融市场票据直接影响到定价。我们还要通过LPR,影响到银行实际的定价水平。
从这个角度来讲,货币政策带来的环境是一样的,一是流动性充裕,二是利率持续有一定下行空间。这两个东西对银行业的影响显然都是很大的,一是意味着整个资金环境,二是意味着利润空间、或者盈利模式等等。
作者相关研究
Author Related Research
相关研究中心成果
Relate ResearchCenter Results